無意之間看了《司馬懿》受益頗深,提煉幾段算是分享。 “聰明不是錯,但是處處表現(xiàn)得比別人聰明,就顯得有點愚蠢?!?/span> 司馬懿是個天才,和大部分天才一樣,都有傲嬌的品質(zhì),不過貌似傲嬌很不受待見,比如唐伯虎(最后裸奔了),比如左宗棠(見人就罵曾國藩),比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反正我的理解,有才的人傲嬌了不好(沒才的更不用說了)。所以司馬懿傲嬌好不好呢?答案肯定不好,不過司馬懿很幸運,在他幼年的時候,就被傲嬌的鋒芒畢露,來了當(dāng)頭一棒。由于司馬懿太跩了,同學(xué)周某想弄死他(你沒聽錯,原話就是:我要弄死他),于是在一個月黑風(fēng)高夜,周某拿著一把菜刀奔著司馬懿的宿舍去了,萬幸的是司馬懿的老師攔住了周某,好說歹說,這事兒就算過去了。后來司馬懿知道了這事,讓它明白:鋒芒畢露不是好事,人要學(xué)會低調(diào)。 “論演員的修養(yǎng)”。 如果當(dāng)時有奧斯卡小金人的話,必須得給司馬懿頒發(fā)一個,因為其為了拒絕曹操的招募,竟然裝病。對于一個"寧可我負(fù)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負(fù)我"的人來說,最痛恨的就是被騙,司馬懿為了騙過曹操,裝了7年的病,你說他不當(dāng)影帝誰當(dāng)?可見想成為一個大人物,演點戲是必修課啊。順便提一句曹丕也是當(dāng)時的影帝,曹丕逼漢獻(xiàn)帝禪位靠的就是演技,當(dāng)然司馬懿是靠努力的演技,曹丕是靠天賦的演技。 "只勸一次原則"。 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勸諫過,但是他秉承著好壞不說第二遍的原則,我只勸一次,愛聽不聽,此時的司馬懿勢單力薄,人微言輕,加上他也沒打算說動曹操,只是表現(xiàn)出我還該說的都說了,您別以后出事了怪我就行。曹丕執(zhí)政的時候,司馬懿依然如此,曹叡執(zhí)政也不變。不管是否出于衷心,司馬懿該說的都說,不該說的絕口不提,孔子說:謹(jǐn)言慎行。司馬懿做到了極致。勸諫是門藝術(shù),對于聰明人來說勸一次就夠了,對于愚蠢人來說,勸幾次他也不會聽,不如學(xué)學(xué)司馬懿。有人說我多勸幾次還能死人不成?那你就搜搜“霍性是怎么死的”。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span> 別小看這句話,司馬懿用這句話打敗了那個時代所有的對手。耗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變成了四朝元老),耗死了荀彧、荀攸、賈誼(老一輩智囊團),耗死了曹真、曹休(曹丕那界軍事大佬),耗死了諸葛亮(諸葛亮都能敗給司馬懿),最終封頂。如果司馬懿身體不好,早早見閻王,估計就沒有后面的晉朝。話說曹操是病死的,他不讓華佗給他治病,曹丕曹叡是身體被掏空,曹真曹正打敗仗回家氣死了,荀彧荀攸跟曹操對著干被賜死了,諸葛亮操勞過度被耗死了??梢娚眢w好的前提是心胸要豁達(dá),別被一點小事把自己整的跟世界都欠你似的,諸葛亮要不是為了統(tǒng)一大業(yè),殫精竭慮,多培養(yǎng)一些蜀國的精銳力量,未來還真說不準(zhǔn)。 “打不過就跑,跑不動就守,守不動接著跑?!?/span> 司馬懿這輩子沒吃過敗仗(敗給他老婆除外),即使對手是諸葛亮。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司馬懿知道自己的短處,絕對不拿短處和別人比長處。諸葛亮五次出征,被司馬懿五次防守耗死了。不管諸葛亮在外面怎么罵陣,司馬懿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tài)度,堅守不出,諸葛亮久攻不下,長途跋涉、背井離鄉(xiāng)、彈藥不足、糧食短缺,每次不得以都退兵。當(dāng)然諸葛亮最后一次是準(zhǔn)備最充足的一次,什么都不缺,唯獨缺壽命,死在征途的路上。哦,我的壽命也是我的長處,我吃嘛嘛香,身體倍棒,您老人家殫精竭慮,任勞任怨的,我十分佩服,可結(jié)果不還是掛了? “不懂政治學(xué)的人,做不了大佬”。 不光司馬懿會政治,諸葛亮也會,而且以死人的代價來換取政治資本,這兩個人都不是善茬。先說說諸葛亮,劉備死后托孤兩人:諸葛亮、李嚴(yán),李嚴(yán)有個朋友叫孟達(dá)在魏國任職,本打算投敵給蜀國,因為他覺得不得志,于是送信給諸葛亮和李嚴(yán),李嚴(yán)非常開心因為有了孟達(dá)的加入,自己的隊伍會逐漸壯大,而諸葛亮不希望自己的權(quán)利被分流,于是使用詭計將孟達(dá)投敵的信息透露給了司馬懿,司馬懿多么聰明的人,能看不出來是諸葛亮故意泄露的么?可是司馬懿也必須被諸葛亮利用,于是孟達(dá)被殺,李嚴(yán)勢力被削弱,最終導(dǎo)致其滅亡,諸葛亮最后權(quán)利至上。諸葛亮成功使用了一個技:借刀殺人。 再來說說司馬懿,司馬懿剛開始主管軍隊的時候,張郃不服,處處跟他作對。再一次把諸葛亮逼退后,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諸葛亮隊伍。諸葛亮說過:“善勝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所以諸葛亮退兵并不是敗兵,誰追擊諸葛亮的退兵必死無疑,因為諸葛亮?xí)O(shè)下埋伏,并且伏兵有諸葛連弩的配備,正好克對方的騎兵(一般追擊都是騎兵)。司馬懿自然是知道張郃此去必死無疑,但是仍然派張郃追擊,目的就是為了掃清一切障礙。為了手里的權(quán)利,卻讓他人送死,政治真的不好玩。可見,政治是本厚黑學(xué),不值得大家學(xué)習(xí),但是要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坐上歷史大人物的一個位置,估計也是必修課。 “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 楊修之死,大家應(yīng)該都聽過,把曹操的心思捕捉的滴水不漏,竟然都能猜出來曹操下一步會干什么,聰明吧?結(jié)果呢?死了,被曹操殺了,罪名:擅自揣摩魏王心意者死,這個罪名足夠了。試問這歷史上哪個大臣不揣摩圣意?為什么楊修得死?關(guān)鍵在于其他人看透不說透,沒人知道你看透。而楊修竟然大大咧咧的出來對曹操說:看吧~你想什么我都知道,我聰明吧!這不是聰明,這是智商低的嚴(yán)重表現(xiàn)。司馬懿也能看透,人家不說,不說就沒人知道你是否看透,也就是看不透嘍! “三國是三個人玩的游戲” 關(guān)羽水淹七軍,跟曹操結(jié)下了梁子,曹操想報復(fù),結(jié)果司馬懿出來說:“大王別忘了東南部還有個東吳”,當(dāng)時孫權(quán)把劉備恨得牙癢癢,這個時候曹操和孫權(quán)聯(lián)合出擊,最終關(guān)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quán)的刀下。所以,關(guān)羽的死也有司馬懿的一份功勞。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既然是多人游戲,就要學(xué)會利用游戲的規(guī)則。 “如果有一堆人想死別攔著,如果一堆人死了一個,其他人就不用你攔了” 司馬懿剛開始接受軍隊大權(quán)和諸葛亮干上了,司馬懿選擇龜縮不出,諸葛亮天天在門口破口大罵,祖宗十八代的都是小事兒,于是魏國的將軍和士兵不樂意了,人家都罵到祖宗頭上了,你還不出去跟諸葛亮干一仗?司馬懿深知平原陣地戰(zhàn)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更何況諸葛亮還有出神入化的八卦陣,但是大家都被逼急了,不出站貌似是鎮(zhèn)不住場了,怎么辦?于是,在大家勸諫的時候,司馬懿說:出戰(zhàn)。大家都以為聽錯了,再次確認(rèn),結(jié)果還是“出戰(zhàn)”,這司馬懿前后180大轉(zhuǎn)彎,葫蘆里是賣的什么藥呢?最終魏軍大敗,退回城內(nèi),繼續(xù)龜縮不出,不管諸葛亮怎么罵陣,再沒人請戰(zhàn)了??偨Y(jié)一句話:“不撞南墻不回頭”,司馬懿等的就是你回頭。 “如果對手是個瘋子,你不需要跟他計較” 曹叡死后,漢少帝被托付給司馬懿和曹爽,曹爽人如其名,怎么爽怎么來,覺得自己是宗親又是托孤大臣,可以為所欲為,司馬懿這時選擇了低調(diào)隱忍。結(jié)果沒了司馬懿牽制的曹爽,幾近瘋狂,把皇宮當(dāng)自己家,把皇宮的樂器搬回來,樂師請回家,舞女帶回家,甚至連曹叡的妃子也抱到懷里。大臣們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此時大家躲曹爽都跟躲瘟疫似的。最終司馬懿裝病一段時間后,趁著曹爽一干人等出游,把曹爽滅了,自此司馬懿走上了頂峰,為后來自己孫子登基鋪平了道路。 通過司馬懿的隱忍,我們看到了他的可怕,通過司馬懿的戰(zhàn)術(shù),我們看到了他的狡猾,通過司馬懿的一擊必殺,我們看到了他的殘酷。他就像一個獵手,在等待機會的期間默默無聞,在獵物出現(xiàn)的時候一擊必殺。司馬懿并不是天生謀反的心,謀反也是被逼的,司馬懿告訴我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人再犯我,我還一針,人還犯我,斬草除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