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于唐朝皇宮內(nèi)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后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聞名于世,可惜毀于戰(zhàn)亂。唐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dāng)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dāng)時已有數(shù)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nèi)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后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煙閣圖像功臣?,F(xiàn)在能看到的總共132副畫像,除去重復(fù)畫像,總共100人左右。畫像全部面向北方,閣中有中隔,隔內(nèi)北面寫“功高宰輔”,南面寫“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伴隨著唐王朝的滅亡,凌煙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已經(jīng)45歲了,這在古代已算是老年人了,人老了,很容易念舊,李世民也一樣,回想起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此時已經(jīng)有一半的人都去世了,這讓李世民感慨萬千,于是他命當(dāng)時著名的畫家閻立本為二十四名開國功臣,按正常身材繪制畫像,置于凌煙閣,以表彰這些人的功績。至于凌煙閣的排序,大致是按功績和當(dāng)時的品級以及參雜個人因素而排序的。 第一位:長孫無忌。李世民的大舅哥,自李世民太原起兵之日起,就一直追隨他,為大唐江山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是大唐開國第一功臣,唐朝建立后,封齊國公,后封趙國公,后參與并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又立下第一功。唐高宗時期,因反對武則天擅權(quán),被流放黔州,后被迫自殺。 第二位:李孝恭。河間王,二十四功臣中唯一的郡王,唐高祖李淵的侄子,李淵太原起兵起,就負責(zé)經(jīng)略巴蜀,在滅蕭銑中立下大功,后鎮(zhèn)壓輔公估、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中屢次立功。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權(quán)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病逝。 第三名:杜如晦。李世民主要的謀臣,為李世民建功立業(yè)、以及奪取政權(quán)、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謀臣,也是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秦王府二個謀臣之一,唐朝建立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逝。 第四名:魏征。大唐帝國唯一可以鎮(zhèn)得住李世民的大臣,以直諫敢言著稱,李世民對他是即恨又愛,從私人角度講,李世民很是討厭他,但從國家層面來看,李世民又離不開他,魏征開始是太子李建成的近臣,因魏征敢諫言,使李建成很不得意他,玄武門之變后投靠李世民,成為李世民極為倚重的大臣,在其去世時,李世民非常悲痛,對左右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也!”魏征死后,李世民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房玄齡。李世民另一位重要謀臣,也是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秦王府另一位謀臣,房玄齡在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后,就成為了李世民的得力謀士,為李世民建功立業(yè)立下很大功勞,武德九年,謀劃并參與了玄武門事變,為李世民奪取帝位,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繼位后拜為中書令,進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病逝,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yōu)柔寡斷,而杜如晦果斷不善謀,二人有“房謀杜斷”之稱。 第六名: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父,才高望重的社稷之臣,李世民稱他“涉獵古今,心術(shù)明達,臨難不改節(jié),當(dāng)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guī)諫?!焙蟛∈?。 第七名:尉遲敬德。起初是劉武周的大將,劉武周滅亡后投靠李世民,期初不被眾將信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在唐鄭決戰(zhàn)中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wěn)固地位,此后跟隨李世民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大戰(zhàn),玄武門之變中,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退位,有擁立之功第一,后突厥來犯,被其以騎兵迎擊取勝,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以安享天年。 第八名:李靖。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tǒng)帥,長相儀表魁梧,少時就極具進取心,他的舅父是隋朝著名的戰(zhàn)將韓擒虎,每次與他談?wù)摫?,無不拍手稱奇,說:“可與論孫、吳之術(shù)者,惟斯人矣?!焙箅S李世民征戰(zhàn)南北,立下不朽戰(zhàn)功,受封衛(wèi)國公,后病逝。 第九名:蕭瑀。隋煬帝楊廣的內(nèi)弟,外戚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善學(xué)能書,骨鯁正直,并深精佛理,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所倚重,李世民即位后,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合,后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后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給予高度評價,貞觀二十一年病死,享年七十四歲,陪葬昭陵。 第十名:段志玄。李淵太原起兵時,自己募兵千余人,跟隨李世民一同征戰(zhàn),因其作戰(zhàn)勇猛,每遇戰(zhàn)事,都為先鋒,深得李世民所器重,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唐朝建立后,被封為褒國公、右衛(wèi)大將軍、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貞觀十六年病逝。 ![]() 第十一名:劉弘基。唐朝開國猛將,第一個殺入長安的大將,李淵太原起事后,與李世民關(guān)系較好,跟隨李世民前后征戰(zhàn)多年,在攻取長安時為先鋒,生擒隋朝主將屈突通,第一個殺入隋朝國都長安,后參與玄武門之變,立下大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念及功勞,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李世民征高麗時,為前軍大總管,立下戰(zhàn)功,高宗永徽元年病死,時年六十九歲,陪葬昭陵。 ![]() 第十二名:屈突通。原為隋朝大將,歷經(jīng)楊堅、楊廣兩朝,戰(zhàn)功赫赫,屈突通以“性剛毅,志尚忠勇,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著稱。民間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見人們對他的敬畏,李淵起兵進攻長安,屈突通奮勇抵抗,在部下全部戰(zhàn)死后,力盡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后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屢立戰(zhàn)功,尤其是在殲滅王世充中,被評為戰(zhàn)功第一,后鎮(zhèn)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 第十三名:殷開山。原為隋朝太谷長,李淵起兵后,在秦王李世民賬下為長史,后與劉弘基一起殺入京城,后隨李世民在征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中立下戰(zhàn)功,以軍功受封勛國公,后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病死,也是凌煙閣最先去世的一個。 ![]() 第十四名:柴紹。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受封冠軍縣公,自幼出身將門,后李淵將其三女兒平陽公主嫁與他,李淵太遠起兵時,柴紹僥幸逃脫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zhàn)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了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于貞觀十二年病故。 ![]() 第十五名:長孫順德。長孫皇后的叔父,原為隋朝右勛衛(wèi),隋煬帝出兵高麗時,不愿隨證,逃亡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淵父子關(guān)系很好,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起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為另一路軍先鋒,此后不再建功,后參與玄武門之變,為鏟除李建成余黨立下功勞,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其罪,把他貶官,后病故。 ![]() 第十六名:張亮。出身寒賤,自幼很是聰明,據(jù)史書記載“倜儻有大節(jié),外敦厚而內(nèi)懷詭詐?!毕韧锻邖徿娎蠲?,后隨李績投奔李世民,因戰(zhàn)功被李世民重用,受封秦王府車騎將軍,玄武門之變時,受李世民指令,到洛陽一帶,廣結(jié)當(dāng)?shù)睾澜芤源龝r變,李世民成功上位后,封其為長平郡公、懷州總管,后病故。 ![]() 第十七名:侯君集。少年時即以勇武著稱,后跟隨李世民常年征戰(zhàn),因功累遷左虞侯、車騎將軍,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居多,李世民繼位后封其為潞國公、右衛(wèi)大將軍,后隨李靖平吐谷渾,立有大功,貞觀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后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戰(zhàn)利品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后在李世民諸子爭儲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死李世民擁立李承乾,事情敗露后被殺。 ![]() 第十八名:張公謹。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李淵建立唐朝后,歸降李淵,后被尉遲敬德等人推薦給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起到很大作用,事變之前,李世民讓人占卜吉兇,張公謹正好看見,拿起卜簽扔了,說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xiàn)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卦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聽后覺得有道理,于是決定由張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后協(xié)助李靖討伐突厥,擒拿吉利可汗立有戰(zhàn)功,受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病逝,年僅三十九歲。 ![]() 第十九名:程知節(ji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先是瓦崗軍戰(zhàn)將,后投靠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得力戰(zhàn)將之一,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中立下汗馬功勞,幾乎參與了李世民所有的戰(zhàn)爭,后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是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二十四功臣中活的最長的人,歷經(jīng)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四朝,高宗年間因屠殺投降的平民被免官,后病故,享年七十七歲。 ![]() 第二十名:虞世南。自幼以文學(xué)著稱,后投靠李世民,并盡心輔佐,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辭、書翰五絕,與貞觀十二年病故。 ![]() 第二十一名:劉政會。原為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后隨李淵起兵,是首義功臣,劉武周進攻太原時被俘,忠心不屈,被俘中還尋找機會打探劉武周的軍事情報,并密報給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于貞觀九年病故。 ![]() 第二十二名:唐儉。原為北齊大臣,其父唐鑒與李淵是世交,后參與李淵太原起兵,后與永安王李孝基一起被劉武周俘獲,在獄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遂密報李世民,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為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金牌一次,高宗顯慶元年病故,陪葬昭陵。 ![]() 第二十三名:李績。也就是徐茂公,因功被賜李姓,少年時即跟隨翟讓起兵,翟讓死后跟隨李密,后歸降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有力戰(zhàn)將,在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中立下戰(zhàn)功,擔(dān)任主將剿滅徐圓朗,后因沒有參與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被冷落,故排名靠后,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了突厥,在此后的十六年間一直鎮(zhèn)守北部邊疆,李世民死后,擔(dān)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次年病故。 ![]() 第二十四名:秦叔寶。李世民手下第一戰(zhàn)將、統(tǒng)帥,與尉遲敬德為傳統(tǒng)兩門神,以勇猛彪悍著稱,能戰(zhàn)善戰(zhàn),最初是隋朝名將來護兒手下部將,后隨另一名將張須陀征討李密,張須陀戰(zhàn)死后,隨裴仁基投降李密,得到重用,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后因不滿王世充的為人,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世民,參與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zhàn),立下汗馬功勞,每戰(zhàn)必先,常與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唐朝建立后,被封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胡國公,后來因與李淵關(guān)系復(fù)雜,沒有參與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故在凌煙閣排名靠后,于貞觀十二年去世,陪葬昭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