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十四年(紀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兵攻打中原,殺死了漢朝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北)的都尉,掠走了很多百姓和牛羊。漢文帝非常著急,想要親自帶兵去攻打匈奴。由于群臣和太后的極力勸阻,文帝才沒有去。 這天,漢文帝坐著車,經過郎署,就問郎署長馮唐:“你一把年紀了,還在這里做郎署長,老家是哪里?。?span lang="EN-US">” 馮唐回答說:“回稟陛下,臣的先祖是以前的趙國人,臣的父親后來遷到了代國(今山西一帶),因此,臣應該算是代國人。” 文帝說:“啊,你是代國人。朕沒做天子之前,曾經是代國的大王。那時,朕的尚食監(jiān)(管伙食的官職名)高祛,曾經多次和朕談到以前趙國的大將李齊,說這個人很有才能。當時高祛給我講了李齊在巨鹿之戰(zhàn)中的出色表現,到現在朕每到吃飯的時候,心中還總會想起那個李齊??!” 老人馮唐點頭說:“是的,陛下,臣也聽說過這個人。不過,李齊雖有才能,但是比起趙國的廉頗和李牧來,恐怕還要差很多啊!” 也許是馮唐的話,觸到了文帝的傷心之處,文帝搖了搖頭,感慨地說:“唉!為什么朕就沒能得到李牧和廉頗這樣的將領呢?如果真的讓朕得到了,那朕還害怕什么匈奴?” 其實,文帝只不過是發(fā)發(fā)感慨而已,馮唐卻認真的講:“陛下,您的話有些不妥啊。臣認為,即使是廉頗和李牧在世,恐怕也得不到您的重用呢!” 聽了馮唐的這一番話,文帝氣得臉都變了色,一甩袖子回宮去了。過了很長時間,文帝把馮唐召進宮中,對他說:“你為什么在那么多人面前羞辱我?” 馮唐一聽,趕緊跪下來道歉,說道:“請陛下寬恕臣吧!臣實在是個粗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禮儀,什么叫做面子,還請陛下不要再生氣了!” 聽到馮唐的道歉后,文帝憋在心里的氣,就和順了。其實,文帝這次召馮唐進宮,并不是要聽他道歉,而是想和他商議一下:如何對付匈奴。文帝想了想說:“好了,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不過,朕想知道,你為什么說朕即使得到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重用他們呢?” 馮唐回答說:“陛下,臣聽說上古時代的帝王,在派遣大將的時候,都是親自跪下來,為他們推車的!臨行之前,帝王還會對大將說:‘你就放心出征吧,凡是國內的事,都由我來管理。凡是國外有關打仗的事,都由你來管理!’這樣一來,士兵在外打仗,如果涉及到什么軍功、賞賜等問題的時候,大將根本不用稟報大王。” 文帝點了點頭說:“你說得有道理,可是這和朕有什么關系呢?” 馮唐繼續(xù)說:“臣的先祖曾經說過,當初李牧做趙國將軍時,部隊駐扎在邊疆,軍隊在當地收上來的租子,全部用來犒勞士兵。同時,賞賜士兵的事,李牧一個人就可以說了算,從來不需向中央匯報。這樣一來,士兵吃飽了,才有力氣練兵、打仗。他們的父母知道兒子在千里之外,為國殺敵、保疆,才稍稍寬心。這樣才使得趙國越來越強大,打敗了匈奴,差一點趙王成為霸主。” 文帝趕忙問道:“那為什么后來又失敗了呢?” 馮唐回答說:“這是昏庸的趙遷,聽信小人郭開的讒言,殺害了李牧,并讓無能的顏聚代替了他。結果才被秦朝所滅。” 漢文帝聽到這里,點了點頭說:“你說的很有道理,那么你的意思是……” 馮唐繼續(xù)說道:“臣已經聽說了,我大漢有一個叫魏尚的人,在做云中郡守。他把軍隊收上來的租子,全部賞給士兵,甚至不惜把自己的俸祿,都拿出來,去改善士兵的伙食。此外,魏尚每隔五天就會殺一頭牛,來犒勞全軍。正因為這樣,兵強軍壯,才使得匈奴不敢侵犯我漢朝邊境,不敢接近云中郡一步啊。陛下您要知道,那些當兵的,都是莊稼人出身,有幾個知道什么叫文書?他們只知道為國家拼命殺敵,流血犧牲。再看那些文官,報上軍功以后,他們不獎賞;只要有一點點小錯,他們便講什么按照法律懲罰……臣認為,您的封賞太輕,懲罰太重了。魏尚只不過多報了6個敵人的首級,便被那些文官就罷免了他的爵位,還把他關了起來。沒有了魏尚,士兵們吃不飽,也穿不暖,怎么去拼命殺敵?” 漢文帝聽后,沉思了半天,然后回答說:“你的一番話,確實擊中了要害,朕那么做,真是有點糊涂了!” 過了幾天,漢文帝做了兩個決定:第一個就是讓馮唐拿著符節(jié),去見魏尚,說朝廷已經赦免了他的罪行;第二個就是好好感謝馮唐,把他封為車騎都尉。 筆者讀了上述這段記載,很受感動: 一、漢文帝在這里,沒有一點官架子和官腔,就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生氣的時候,但本質上是和善與平等。他是真心誠意的向馮唐了解情況和求教,毫無做秀的惡習。 二、馮唐講話樸實,知無不言,不吹牛拍馬,不歌功頌德。他了解民間疾苦,做到了下情上達。他甚至不怕得罪皇帝!他心里沒有恐懼,沒有自私,設有借機就巴結、見竿就往上爬。他只有真誠,只有利民利國的心意。 如此的君主,如此的臣民,真是光耀百代,垂范千秋! (事據《資治通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