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熱而不安叫“煩”,手足擾動不寧叫“躁”。煩與躁常并稱,如果只是煩熱口渴、無手足擾動的,則稱“煩渴”,這是熱盛傷津之象。均屬實(shí)熱證。熱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經(jīng)過汗、吐、下后,余熱未清,胸中煩熱,睡眠不寧,這是虛火內(nèi)擾,稱為“虛煩”,屬虛熱證。若煩而身冷,手足作無意識動作,形倦神疲,口乾不飲,脈細(xì)弱,稱為“躁煩”,是虛陽擾動,屬虛寒證。今天我們講的心煩失眠,一個是心火旺盛,腎水不濟(jì)。一個是水飲蓄積而擾動心神所引起的。 《傷寒論》少陰篇中,有兩個治療煩躁而不得眠的方劑,那就是豬苓湯和黃連阿膠湯?!秱摗氛f:“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我們大家都知道豬苓湯是治療陽明飲熱并盛,小便不利的利水之藥。在《傷寒論》陽明篇對于此方的條文是這樣說的:“陽明病······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方的藥物組成為: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五味藥以水四升,先煮四味藥,取二升,去滓后,加入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每日三次。方中阿膠養(yǎng)陰而滋燥,滑石去熱而利水,佐以二苓以滲濕瀉水,即疏濁熱也不留壅瘀,也可潤燥,是利水而不傷陰的好方。在少陰篇中,少陰病六七日,下利粘穢,咳而嘔,煩渴不得眠,是少陰熱化證,即心火上炎,熱飲所引起的,飲熱上攻于肺則咳,中攻于胃則嘔,下攻于腸則下利,下利六七日,大小腸的津液已傷,熱耗津液,故渴,熱擾于心,故煩而不得眠,所以用豬苓湯利水滋燥,則熱去煩除而得睡眠。此方于陽明證豬苓湯的使用有異曲同功的作用,都是腸有蓄水,上有熱,所以可用此方治療。 黃連阿膠湯所治療的心煩不得眠,看起來好像相同,但是治療方法卻大有不同,豬苓湯是少陰風(fēng)熱,轉(zhuǎn)入陽明而導(dǎo)致的下利,故以豬苓湯驅(qū)導(dǎo)水邪,則水熱從膀胱而去,是急救胃中津液為主。我們再來看黃連阿膠湯的條文,《傷寒論》說:“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少陰的但欲寐癥,反而變?yōu)樾闹袩┒坏门P,并且沒有下利清谷,咳而嘔的癥狀,所以不是寒證也不是水飲之證,而是熱證,也是陽明之熱內(nèi)擾少陰,故不欲寐,但是此證為腎水枯少而心火過旺,心血虧虛所引起的。所以治療以解熱滋陰為主。 我們看此方的組成: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兩枚。以水六升,先煮三味藥,取二升,去滓,加入阿膠烊盡稍冷,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合,一日三次。此方用黃連,黃芩以瀉心火,用阿膠補(bǔ)腎陰,雞子黃佐芩,連以瀉心火,同時也有補(bǔ)心血的作用,芍藥佐阿膠,在補(bǔ)陰中以收斂陰氣,則心腎相交,水升而火降,是滋陰和陽之方,則少陰之火,各歸其位,心中煩,不得眠可除。 總之,兩證皆屬少陰熱化證,均有陰虛熱擾之心煩不得眠的癥狀。但黃連阿膠湯證是單純的陰虛陽亢,而不兼水飲內(nèi)停,且邪熱與陰虛均較嚴(yán)重。黃連阿膠湯治療的是心火亢盛,心血不足,兼腎陰虛損所致的心煩失眠。豬苓湯證屬陰虛有熱、水氣不化,以水氣不化為主,熱勢較輕,陰虛亦不太甚,故除心煩不得眠外,更有咳而嘔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癥。故豬苓湯治療的是陰虛有熱,水氣不化,而導(dǎo)致腸蓄水,水氣上攻所引起的心煩不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