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送你一幅畫,告訴你這幅畫里面還有玄機,如果不好好收藏就會發(fā)生什么,你還敢不敢要呢?黃公望晚年的時候就畫了一幅《富春山居圖》,并且把他送給了自己的一位道士朋友。他的送的時候就告訴朋友,“此畫恐怕以后會被巧取豪奪”! 果不其然,到了明代的時候,沈周意外收藏了這幅畫。原本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黃公望當年的預言居然在他身上應驗了。畫面上有了一點小小的破損,沈周就就找了一位懂修復古畫的朋友,就在他將古畫交給朋友3天后,朋友的兒子以畫作丟失為借口將這幅《富春山居圖》收入囊中。也怪沈周太過于老實,又礙于朋友的顏面,就沒有深究,事情就這么過去了。 本來以為這幅畫丟了也就丟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沒過多久,沈周就在古玩市場上就見到了《富川山居圖》,而且在高架拍賣。沈周一看就來氣,但是實在是苦于沒有證據(jù),以為就無法追討?;ㄥX買吧,價格實在太高了,沈周也買不起。最后只能在畫千,仔細看了看。 回到家中,自己內(nèi)心的郁悶還是難以排遣,于是拿出紙筆開始創(chuàng)作,幾個時辰過去后,沈周居然默畫出一幅《富春山居圖》跟原畫竟然一模一樣。畫完之后,沈周長舒一口氣!從此就將這幅畫留在身邊,從不示人。得了空閑就拿出來把玩把玩。以此安撫自己的心靈。 而在街上拍賣的《富川山居圖》原畫,也不知是被哪位富豪買走了,總之是了無音信。而且,已過就是幾百年。沈周臨摹的這幅在他去世以后才流傳開來,也同樣遺落民間,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才被人送進皇宮。乾隆一看是《富春山居圖》,急忙在上面提了字,還加蓋了自己的私印,以此作為自己收藏的證據(jù)。后來宮廷內(nèi)亂,此畫再次流落民間,落在了江南一位姓吳的富商手里。 這位姓吳的人自稱是吳門子弟,得到了祖宗的寶貝,非常高興。等到戰(zhàn)亂爆發(fā)的時候,他舍棄萬貫家產(chǎn),只帶了這幅《富春山居圖》和一件《智永禪師千字文》去逃命了。新中國成立后,此畫再次出現(xiàn)在了拍賣會上,最后以3500萬的高價被收藏。而黃公望畫的那幅原畫,早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被燒成2段,始終買有逃脫破損的命運。好在被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了起來。關于這兩幅畫,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