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躍遷工具系列已經(jīng)介紹了4個工具: 今天我們介紹一個能夠幫助我們說服他人改變行為的模型:福格行為模型。 第一次看到福格行為模型是2017年,在《上癮》這本書里。第二次想起它是在2018年11月,在彭小六的一次線下分享中。第三次想起它是2019年4月份,讀《如何讓他買》這本書。這個時候,我覺得有必要介紹給大家了。 今天的內(nèi)容分2部分:
(一)什么是福格行為模型 斯坦福大學說服書研究實驗室的主任福格博士構建了一個模型,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行為背后的驅動因素。 福格認為,要使人們行動起來,三個要素必不可少。第一,充分的動機;第二,完成這一行為額能力;第三,促使人們付諸行動的觸發(fā)器。 福格行為模型用公式來呈現(xiàn),即 B=mat 。B 代表行為,m代表動機,a代表能力,t代表觸發(fā)器。要想使人們完成特定的行為,動機、能力、觸發(fā)器這三樣缺一不可。否則,人們將無法跨過“行動線”,不會實施某種行為。 觸發(fā)器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形式,比如一則提醒人們?nèi)ヲT自行車的通知,一句告訴人們垃圾分類投遞的標語——“垃圾分類,舉手之勞”。 下面的圖表展示了福格行為模型: 圖表顯示,只有當人們的動機和能力水平非常高的時候,觸發(fā)器才能很有效。 (二)應用兩例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說服他人垃圾分類,一個是說服自己開始讀書。 (1)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回收,已經(jīng)提了很多年了,但執(zhí)行情況依然很不理想。我們可以用福格行為模型來分析下里面的原因。 大部分人都愿意支持環(huán)保,分類投遞垃圾,動機(m)非常充足。環(huán)衛(wèi)、小區(qū)物業(yè)、旅游公司等等組織機構也做了各種各樣的觸發(fā)器,比如“垃圾分類,舉手之勞”、“提高社區(qū)的品味,從垃圾分類開始”等口號,比如將垃圾桶分顏色、印制圖標和文字(如下圖所示)。 但有用嗎?沒多大用。 為什么呢? 因為大多數(shù)人分辨不出什么樣的垃圾是可回收的?。ㄎ揖褪沁@種類型……搞不清楚什么垃圾可以回收。) 能力不足,使得很多人空有動機,屢被刺激,但總也不能有效的完成垃圾分類投遞這件事。 所以,垃圾桶上,要簡單明了的告訴人們,什么垃圾是可回收的,提升人們的分辨能力,這樣大家就能以舉手之勞完成垃圾分類。 現(xiàn)在,很多垃圾桶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如下圖: 這樣的垃圾桶,有形象的圖標,降低了能力門檻,一看便知手里的垃圾該投放在哪個桶里。 (2)多讀書 有不少人都想多讀書,可一年下來也沒讀過5本去。為什么呢? 用 B=mat 來看一下。 想讀書,說明有動機。然而動機和動機是不同的,有內(nèi)外之分,有強弱之分。你是發(fā)自內(nèi)心想讀書,還是看到別人想讀覺得自己也該讀?你是不讀就覺得活不下去,還是也無所謂? 如果只是被別人或某個場景刺激產(chǎn)生了讀書的想法,可能遠離了刺激源,想法就淡了,動力就沒了,就不會讀了。那這是動力問題。沒動力,有觸發(fā)器、有閱讀能力,都沒什么用。 如果是發(fā)自內(nèi)心想讀,愿望也很強,也有閱讀能力,可還是沒讀幾本。那很可能是觸發(fā)器不對,有時間時沒書,有書時沒時間。要破解觸發(fā)器的問題,比較簡單的辦法是:不管什么時候出門包里都帶一本書。這樣打開包就看到書,就被觸發(fā),隨時就能拿出來翻一下。久而久之,就可讀一本書。 (零)你想到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