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直隸總督,相信很多朋友對于這一官職并不陌生。在清朝,直隸作為護衛(wèi)京師的京畿重地,總督任重而道遠。根據(jù)《清史稿》的記載,直隸總督一職于1724年(雍正二年)十月,由剛繼位不久的雍正皇帝所開創(chuàng)設(shè)立并且定為常例官職。自此到清朝滅亡,共產(chǎn)生了74位直隸總督。當然,能夠擔任此職的都是歷代皇帝極度信任之人。比如在雍正、乾隆兩代帝王時期先后三次擔任此職的李衛(wèi),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是當時數(shù)一數(shù)二的重臣。
以“一字不識”著稱的直隸總督當然,70多人當中,也有個別極具特色之人,通過雍正的格外垂青才坐上封疆大吏的位子。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位,便在此列之中。此人名叫宜兆熊,是74位直隸總督之中唯一的一位一字不識的直隸總督。這就令人很是奇怪,一向精明干練的雍正皇帝為何將如此重任交給一個一字不識之人?難道當時朝中沒有可以勝任此職之人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雍正用人,不論其出身、家世背景和資歷如何,只要有真才實干那都可委以重任。在當時,能勝任此任的大有人在,李衛(wèi)、田文鏡等,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治世能臣,雍正為何放著這些人不用,反而用一個知名度并不怎么高的宜兆熊呢?這一切都要從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講起。
三位前任的功過是非直隸總督的前身是直隸巡撫,首任直隸總督李維鈞就是從直隸巡撫任上變?yōu)榭偠降?。李維鈞此人,我在前面的文章中為大家專門講過,他是個有真才實干的大臣,雍正時期著名的“攤丁入畝”就是他的杰作。他可以從民生角度出發(fā)為國為民,這對于雍正來說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過李維鈞受到雍正的器重要歸功于年羹堯的舉薦,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講,李維鈞是名副其實的“年黨”。 只可惜,從雍正二年開始,年羹堯的越發(fā)驕縱蠻橫、對上無禮令雍正忍無可忍,在此期間他曾經(jīng)告誡過身為“年黨”的李維鈞“當遠離些”,由此足以看出雍正對待李維鈞別樣的重視,但是李維鈞并未當回事。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開始正式處理年羹堯之事,群臣順勢集體彈劾,沒曾想此時的李維鈞卻來了個360度大轉(zhuǎn)彎,和朝臣一起彈劾年羹堯。如此兩面派之做法令雍正對其大失所望,認為此人日后也可以這樣對自己,于是李維鈞的處境一落千丈,最終1725年(雍正三年)8月以“貪墨”之罪奪官下獄,最終落得個病死獄中的下場。
李維鈞被革職后,雍正屬意時任廣西巡撫的李紱接任直隸總督,因廣西到直隸路途遙遠,總督一職不可空懸過久,所以由時任兵部尚書的蔡珽暫時署理。蔡珽雖然只是暫時代理,但他在代理期間敢做敢拼,當時直隸發(fā)生水災,百姓饑荒嚴重,蔡珽想出讓百姓通過干活來獲得票券的方式換取糧食,這種方式雖然大大地促進了民眾工作的積極性,但是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換到一些沒有價值的白券),而且這種以工代賑的方式受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對,導致蔡珽甚至因此還被判為“斬監(jiān)侯”。 1726年(雍正四年)三月,經(jīng)過長途跋涉的李紱終于到達直隸,面對蔡珽遺留下來的難題,李紱選擇未經(jīng)上級批準就直接開倉放糧,事后在向雍正請罪之時,因其當機立斷、干練果決,不僅沒有受到責罰,還受到了雍正的特別嘉獎。
李紱在1726年3月正式走馬上任,本以為被雍正另眼相待的他會在此任上大展身手,結(jié)果短短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被雍正降職一級調(diào)到工部擔任右侍郎,直隸總督一職由當時的湖廣總督宜兆熊接任。這其中的緣由,就要說到雍正朝三大重臣之一的田文鏡了,李紱與田文鏡同朝為官但卻是天生的冤家。 眾所周知,田文鏡終雍正一朝受到極為優(yōu)渥的待遇,是整個清西陵中唯一陪葬的大臣,即使在犯了隱匿災情的大錯上,雍正都選擇原諒他,這究竟是為什么?原來,在雍正繼位之時,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的窘境,他深知以往的舊政已經(jīng)不能再適用,大力改革才是正途,而此時的田文鏡在地方大刀闊斧的革新正合其意。
田文鏡在主政河南之時,主張“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當時的李紱從廣西到直隸途中路經(jīng)河南,對于無任何功名的田文鏡痛批一頓,意指田文鏡大有侮辱讀書人之心。不僅如此,在進京面圣后,李紱也在雍正面前參了田文鏡一本,田文鏡何許人也,自然也不甘示弱,同參李紱結(jié)黨營私。 要知道,在皇帝眼中,對于結(jié)黨營私四個字是最敏感也是最痛恨的,雖然對于田文鏡的奏折雍正明面并未說什么,但是在他心里已經(jīng)對李紱的好感漸漸缺失。其實雍正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即使李紱未曾有過結(jié)黨營私之實,但是他借著自己的寵愛和田文鏡一直對著干,總歸是不應該的,畢竟田文鏡是自己新政的一位得力干將,李紱的屢次反對直接就是在打雍正的臉,所以對于李紱的任性倔強,雍正漸漸沒有了耐心。
雍正素來多疑,李紱反對改革,又掌握京畿要地。如若真的結(jié)黨營私,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于是,當斷則斷反受其亂,1726年(雍正四年)十二月,在直隸任上干得好好的李紱突然被雍正降職回京,明為心疼其過于操勞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對其展開調(diào)查。 忠君體國,深得帝心而繼任的宜兆熊,武將出身,沒有參加過科舉,甚至大字不識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老粗”一個。雍正之所以會讓他來火速回京擔此大任,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第一,家世背景可靠。宜兆熊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他是順治朝名臣宜永貴之曾孫,永貴一生忠于清朝,秉性純良,在此家教之下,對宜兆熊影響深遠,這是使雍正放心的先天因素。
第二,拱衛(wèi)京師。雖然文學上宜兆熊啥也不懂,但身為武將,火速回京恰好可以做到拱衛(wèi)京師、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所以在這一點上,雍正此舉實在高明。 第三,素有名望。宜兆熊人緣非常好,在之前任福州將軍、浙閩總督和湖廣總督之時,體恤下屬,全體一心,就連雍正對其也有“藹然有忠愛之誠”的極高評價,足以看出此人人品和才干均屬中上等。其實在雍正的眼里,才干和人品俱佳者也正是他最需要的人。 綜上所述,在前四位直隸總督之中,宜兆熊的結(jié)局最為圓滿,擔任直隸總督期間又被擢升吏部尚書,1728年(雍正六年)去世。雖然較前三位,他胸無點墨,但在雍正眼里,腳踏實地辦實事一直以來都是他所欣賞并極力重用之人。試想如果在康熙或者乾隆年代,宜兆熊就不一定會有如此平步青云的機會了,所以遇到一個好的領(lǐng)導也是他一生當中最慶幸的事情。 參考資料: 《清世宗實錄》 蔡東藩《清史演義》 孟森《清史講義》 趙爾巽《清史稿.卷九.本紀九》、《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三.列傳八十》、《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四.列傳八十一》 版權(quán)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chuàng)所有,非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抄襲,違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