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那么第二個問題是入靜之后守哪里,是似守非守還是守下丹田呢?還是守虛空? 鄭平老師答: 其實我們在入靜之前,當我們的意識還不能靜下來,我們的識神還很強大的時候,想很多東西的時候,我們是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就是有欲的時候,有念頭有人為的念頭的時候,還是似守非守下丹田這個區(qū)就可以了。而當我們?nèi)腱o的時候,入靜的時候念頭很少,這個時候不要去想守哪里,只要我們的心和神是靜下來的就可以了,假如你去想我要守哪里,其實是你的識神又動了,而我們真正靜下來的時候什么都不想的時候是我們元神在主事。 我們練習的過程,其實就是識神讓道元神主事的過程,讓識神交權(quán)、交位置,讓元神起來作主,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識神心神盡量不要動,不要去分析,我們應該守哪里,不要去想似守非守還是守虛空過全身啊,不要去想它,它靜了就靜了就行了,靜靜地坐著就可以了,我們說功夫是從靜中生,我們養(yǎng)身體健康,就也是從靜中獲得的,假如我們總是在入靜的狀態(tài)下,忽然身體有一個以前沒有感受到的情況出現(xiàn),我們不斷的去分析去判斷去推理去預測,那么這個過程恰恰是加強了識神的的力量,我們又走回頭路了,所以我們的方法在意識還能做主的時候都是有為功。 而當我們真正能夠入靜的時候,慢慢的就進入到了無為的狀態(tài),那我們繼續(xù)去練,入靜的程度就會越來越深,慢慢的就會入定,在入靜的時候什么都不需要做,就靜靜的按照那個方法一旦入靜了,就靜靜地坐著就可以了。當我們有念頭出來的時候,回過來似守非守下丹田,慢慢又入靜了,那就什么都不用守。不用想守哪兒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到你入靜的時候,其實這個氣在我們的上丹田,它在養(yǎng)育元神的力量,你不用管它,哪兒都不用去管,靜靜地坐著就可以了。但有些同學覺得非要找個地方守的話,我個人建議你可以輕輕地守一下鼻尖,順著鼻尖的方向向遠方望去,輕輕地守這個部位,可以嘗試一下。當然這個方法是指已經(jīng)任督通暢、十二經(jīng)通暢的同學,才可以在練的過程中,突然念頭來了你可守一下鼻尖這個地方。如果你練了之后感覺很好,你就可以守這里,你再有入靜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就守這里,如果你守得很不舒服,就不要用這個方法,因為你練習的階段不一樣,還沒練到這個階段的同學,這個方法就不適合。(黃菊香集2019.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