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總擁有成本, 乍一看,這又是一個特別沒有煙火氣,不親切的術語,但,其實它的內涵充滿了生活智慧,有了它,你的下一個決策想不英明都難。 為什么?今天我們從一個特別生活化的場景說起,買車。 不管你選誰家車款計算器,十之八九都按以下標準配置幫你計算: 車價 購置稅 車船使用稅 交強險 商業(yè)保險可選項 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了,馬上做了決定,很遺憾,你掉進了“一次性社會”的消費陷阱。因為你忽略了車所具有的長期持有屬性。 我們假設,家用車每年行駛2萬公里,5年后,以下這張餅圖才是你愛車的花費構成(數據來源:Edmundscar-shopping app) 加入時間緯度,將油耗,性能,保養(yǎng),維修和折舊均納入考量,這就是TCO(總擁有成本)思維,簡單科學,幫你找到最合適的車。 買車如此,選擇工業(yè)設備亦如此。要做出明智的抉擇,TCO思維不可或缺。從設備管理的角度,如果僅僅將注意力放在設備和備件的采購價格上,很可能會錯過更為有效的提升設備資產收益率的機會。而采用TCO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則可以幫助我們從更科學更全面的視角來理解設備相關成本的構成: 上圖中,設備擁有成本中的機會成本與設備性能指標OEE互為呼應,相互影響。OEE(OverallEquipment Efficiency)即設備綜合效率=開機率X 生產效率 X 產品合格率;設備維護管理不當或因零部件導致的可靠性問題將直接影響設備性能,體現為設備的頻繁故障停機、被迫減速運行及廢品/次品率的提升,使設備OEE徘徊在較低水平,同時機會成本顯著上升,導致企業(yè)產量、收入和利潤的集體跳水。 可見,僅僅關注設備的獲取成本并不是幫助企業(yè)獲取成本優(yōu)勢、提升利潤水平的有效手段,因為對于大多數企業(yè)來說,隱形成本既機會成本也是TCO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如果說銷售價格由市場決定,企業(yè)只能順勢而為。那TCO則恰恰是企業(yè)可以挖掘的利潤空間。因為對國內絕大多數企業(yè)而言,TCO不僅可控,且較低水平的管理現狀正意味著更大的提升空間。 這個空間到底有多大,我們用事實說話, 國內一家鋼廠與瑞典軸承大牛SKF達成了長期戰(zhàn)略合作后, 在雙方通力協(xié)作下鋼廠實現了設備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合作內容包括改進設計、安裝、潤滑、密封、信息化、狀態(tài)監(jiān)測、人員培訓等。三年后,鋼廠年度TCO降低1174萬,其中避免產量損失271萬,維護維修費421萬,大修費482萬。設備故障率3年內從2.04%降低到0.08%。 正如案例中的SKF,從賣軸承到出售旋轉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又如電梯生產企業(yè)蒂森克虜伯從銷售電梯轉向銷售“電梯正常運行時間”...... 我們發(fā)現,得益于迅猛進步的數字化技術,在TCO(總擁有成本)概念的推動下,以產品為基礎的傳統(tǒng)業(yè)務模式正在逐漸被突破。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再有購車的煩惱,而是直接購買舒適的里程數。 文章來源:智慧工廠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科學,技術,工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