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呼喇喇,天上掉下個李太白。 是的,我一直覺得李白就是位“天外來客”。去研究杜甫的家族,向上,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衫畎啄兀窟B他的父親都是個迷。 李白父親的大名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李白的墓碑上?!案缚?,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北纳嫌涊d,李白的父親名為李客。但碑文上又說因為他到了域外,是客人的身份,所以才叫“客”。原來叫什么,并不知曉。一下子,李白的父親到底是什么身份,歷朝歷代的專家學(xué)者們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有人說他是罪犯,逃亡域外;有人說他是隱士,隱居域外;有人說他是商人,經(jīng)商域外;還有人推翻了以上所有說法,認(rèn)為李白的父親本來就是西域胡人,后來客居中原才更名為“客”。 這還僅僅是名,姓氏就更值得探討了。不管是隱居還是經(jīng)商,哪怕是流亡,在那個時代能到國境之外,絕不是一個平頭百姓能力之所及的?!缎绿茣分芯驼J(rèn)為李白是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涼太祖的九世孫,與李唐皇室為同宗同族。還有一種更富傳奇色彩的說法,認(rèn)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或者弟弟中有一人是李白的祖父。這樣一來,結(jié)合之前的“流亡”“隱居”之說,讓人不得不去猜想李客是“玄武門之變”所殃及的池魚。 總之,李白的父親跟西域就這樣難舍難分了。好吧,李客去了西域也好,從西域來到中原也罷,四方輾轉(zhuǎn),李白又出生在哪呢?有人說,李白出生在隴西成紀(jì)(甘肅天水)。這大概是來源于李白祖上是西涼太祖的說法,因為西涼太祖本人是隴西人氏。也有人說,李白號為“青蓮居士”,所以他的出生地應(yīng)該是劍南道綿州昌隆青蓮鄉(xiāng),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江油。這時,杜甫又來擾亂視聽,他說“我與山東李白好”,呵,李白又成了山東人??墒抢羁腿绻娴脑谟蛲馍钅敲淳?,李白就不能出生在外國嗎?可能的。郭沫若先生就在他的《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就提出了李白出生在碎葉的說法。碎葉,位于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楚河流域的托克馬克市附近。 如果還嫌不夠亂,我們再來看看李白的名字。 相比于他的身世,關(guān)于李白名字的說法則浪漫許多,這似乎更符合李白的氣質(zhì)。唐人李陽冰在為李白作品所作的序言《草堂集序》中寫道:“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崩畎啄赣H生他的那天晚上,夢到了太白金星,所以他的名和字均來自這個神奇的夢。關(guān)于這一點(diǎn),李白的碑文上也是如此敘述。太白金星,古人又稱文曲星,如果那個夢是真的,那么李白后來成為一代詩歌巨人,便也是天注定的了。 民間傳說生怕李白的人生不夠傳奇,也來添磚加瓦。說李白的母親夢到長庚星而生李白,所以他的字為“太白”,可直到李白七歲時,父親還沒有為他想好名。有一天,李白的父親看著窗外春日芬芳便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火燒葉林紅霞落,……”此句剛一出,李白隨口接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樹白。”從此,李白有了大名。 李白之所以讓人著迷,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本身就是個迷。迷一樣的身世,造就了他謎一樣性格,進(jìn)而,又有著迷一樣的經(jīng)歷。李白的一生,并非真的如仙人一般遠(yuǎn)離喧囂,正如賀知章為他取的那個雅號——謫仙人。李白脫俗的氣質(zhì)和才華讓人覺得他就像一個上天貶謫下來的神仙,可是,謫,罰也,他到人間是來品嘗苦難的。所以,李白的人生中也有尋常人的苦惱和憂愁,只是,那些茍且都幻化成了他浪漫到骨髓里的詩,種種不堪都敗給了他那顆瀟灑飄逸的心。 2 不管李白到底出生在哪,反正到公元705年的時候,五歲的李白已經(jīng)在四川的茂林翠竹中開始求學(xué)了。一直到二十五歲,他才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走出劍門關(guān)的那一刻,李白為自己的人生確定了三個終極愿望——出仕,游俠,求仙。 理想是靈魂的奢侈品,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混沌和迷茫中度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更不用說理想。而李白,他一下子就為自己定下了三個人生目標(biāo)。然而為什么是這三個?當(dāng)然與李白的天性以及他這二十年來經(jīng)歷有關(guān)。 大概那個時代的每一個讀書人都有一個匡扶天下的夢。治世為指點(diǎn)江山之臣,亂世為收拾山河之將,贏得生前身后名。李白亦不例外。又因為他“十歲觀百家”,“百家”之中必然有“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xué)而優(yōu)則仕”,在這樣的思想熏陶下,李白當(dāng)然也渴望能夠在政治上一展自己的才華,所以他的第一個愿望是出仕。 然而李白在少年時又不僅僅學(xué)了“百家”,宗教也是李白那一時期的必修課。古代的文人中,有太多人都是在少年意氣時走進(jìn)這個世界,又在被這個世界傷得體無完膚后逃離這個世界。李白不是。在他十八九歲青春正當(dāng)年時,李白就走進(jìn)了大匡山,邊讀書邊修道去了。
戴天山即大匡山。詩中的竹幽溪靜、鹿野鐘輕,分明是那一干人等歸隱之后的風(fēng)格,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首去拜訪道士不遇,只好在兩三棵松樹下派遣憂愁的詩,確實是李白二十歲之前作的。難怪,別人出道時要么輕狂孤傲,要么內(nèi)斂持重,而李白,是道骨仙風(fēng)的。求仙,不是真的要去當(dāng)一個神仙,而是他期望著可訪遍所有的道教名山,做一個飄逸到云里的人。 拿我們今人與李白對比,如果“百家”是相當(dāng)于語數(shù)外這樣必修課,修道則類似于書法、棋類,亦或者樂器,是修身養(yǎng)性的。我們今天還有一些家長很看重孩子體能的培養(yǎng),女孩子學(xué)學(xué)跳舞,男孩子打打籃球,等等。李白也有這方面的學(xué)習(xí),他學(xué)的是劍術(shù)。 據(jù)統(tǒng)計,在李白所有詩當(dāng)中,提到過“劍”以及劍的別稱的,有超過一百首,占到了總數(shù)的的百分之十??梢?,成就李白的不只有酒,還有劍。 李白的游俠精神還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會劍術(shù)。在他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李白最初漫游天下時,有一個叫吳指南的朋友陪伴著他。兩個人走到湖南的時候,吳指南不幸病故了。朋友的突然離世使得李白悲傷不已,身穿孝服,伏在尸體上慟哭,像自己的家人去世了一樣。李白的哭聲不僅感動了周圍的人,也驚動了山上的老虎。人們見到老虎紛紛逃散,李白卻堅守不動,氣勢上壓倒了老虎,老虎只好悻悻離去。李白把朋友的尸首埋在湖邊,獨(dú)自去了南京。若干年后,李白再次來到朋友的墳前,由于過分想念,李白扒開墳丘,看見朋友的筋肉尚存,便拿出寶劍剔掉筋肉,將尸骨包好隨身攜帶,日夜不分。 一個真正的豪杰,除了蓋世武功,更為重要的是江湖義氣。從這一點(diǎn)來看,李白,配得上那個“俠”字。 李白的理想是如此美好,做一個經(jīng)邦濟(jì)世的人,做一個不理塵俗的人,做一個豪邁仗義的人??稍谀菢右粋€社會,實現(xiàn)一個已屬不易,何況是三個?李白這條追夢路是那樣坎坷,又是那樣充滿了風(fēng)霜雪雨。 3 文人書生們走出去大抵是要劍指長安,在科舉考試這個戰(zhàn)場上廝殺幾個回合的。李白卻不然。自始至終,李白都沒有走進(jìn)過那個影響古代讀書人長達(dá)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場。關(guān)于李白與考試,后世說法不一。有人說,李白生性桀驁不羈,不愿被那一紙試卷所左右,所以他不去參加考試。也有人說,李白遠(yuǎn)離科舉,是與他的身世有關(guān)。在唐代,商人的身份極低,商人以及商人之后,都沒有參加科舉的資格。如果李白真是李唐王室的族人,父輩曾因某種政治原因而流亡域外,那他就更沒有參試的可能了。 盡管后一種說法有理有據(jù),我依然相信是第一種。如果真是因為身份受限,那么日后李白進(jìn)宮朝見唐玄宗時,玄宗為他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diào)羹”,這又作何解釋?當(dāng)然,這是二十年后的事情。 李白不岌岌于應(yīng)試,所以也沒有念念于長安。那么人生三大理想之一的出仕該如何實現(xiàn)呢?李白選擇在游歷天下增長見識的同時干謁諸侯,結(jié)交豪杰。 李白在未出四川時就曾訪過一位來蜀地做官的大人物。這位大人物叫李邕,大李白二十六歲,是個為人正直的書法巨匠,只是有一點(diǎn),李大人的脾氣頗為古怪,為人狷狂。而我們的李白也非一屆中庸之人,為人處世,有個性得很。一個自負(fù)好名,對年輕人態(tài)度頗為矜持;一個不拘細(xì)節(jié),前輩面前依然放言高論,火星就這樣撞了地球。結(jié)果呢,年輕的李白被掃地出門,為長的李邕就收到了這樣一首詩。
大鵬鳥同風(fēng)而起,扶搖直上,哪怕是在風(fēng)歇時停下來,他的力量也足以震動滄海。時人見我發(fā)一些奇談怪論都對我冷笑不已,可是連孔子都說后生可畏,大人你可不能輕視少年??!李白用自信、自負(fù)、不畏流俗向繁文縟節(jié)宣戰(zhàn)。這還不是真正的瀟灑,真正的瀟灑是若干年后李邕被奸人陷害去世,李白又作詩懷念這位老前輩。懷念他的才華,也懷念他異于常人的風(fēng)度。 4
公元725年李白終于走出了四川。到了萬里之外,看看江中的小船,看看船底的流水,不由得感嘆是故鄉(xiāng)的水把我送到這里,如今我只能憐愛這水,卻再不能撫到故鄉(xiāng)的山了。一生瀟灑的李白也總有放不下的時候,那一絲凡俗心意便是對故鄉(xiāng)的依戀。 之后的五年里,李白輾轉(zhuǎn)在江蘇、河南、湖北和江西幾省之間,膾炙人口的詩歌一首接著一首從市井街巷、從酒肆茶樓、從名山大川、從荒野古道中傳播開來。 在游歷的荊楚和和江西之后,這一年的秋天李白來到了金陵城(南京)。金陵自古以來是江南重鎮(zhèn),達(dá)官顯貴眾多,上流社會繁華,李白認(rèn)為這里一定有他出仕報國的機(jī)會。不巧的是,那一年唐玄宗要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全國各地的官員們都忙于籌備工作,至于李白投謁的那些詩文,誰又稀罕去看呢?李白捧著一顆熱心而來,卻到處吃閉門羹,換作別人,大概早已心灰意冷。但李白不會,出仕不成他還可以去游俠,游俠受限他還可以去求仙。于是,李白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山水風(fēng)光,投向了百姓生活。
一對熱愛生活、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青年夫婦形象就這樣誕生了,之后的一千年,人們每每提到天真爛漫、單純美好的感情,都會說那個詞——兩小無猜。 第二年,李白留下一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便辭別金陵,北上揚(yáng)州。從揚(yáng)州到蘇州,再到杭州,最后又回到揚(yáng)州。在一個蕭條的秋日,李白病了。夜晚,臥病中的李白抬頭看見天上的明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常以夸張和想象入詩的李白,這一次,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dá)了最浪漫的情感。 公元725年,李白來到湖北襄陽,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兩人在才華上彼此欣賞,在性格上又志趣相投,一見如故。李白在孟浩然的家里停留十余天,兩人才揮手作別。公元728年,李白聽聞孟浩然要去廣陵,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相會。兩個盛唐時期的詩歌領(lǐng)袖在江夏的黃鶴樓上第二次緊握住雙手,互訴思念之情。幾天后,孟浩然乘船遠(yuǎn)去,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那漸漸遠(yuǎn)去的小舟,揮手寫下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 從公元730年到公元742年,李白兩度進(jìn)京,三次追尋唐玄宗的蹤跡,卻都一次又一次錯過,一次又一次落敗。一顆熾熱的報國之心,生生地,就被潑上了冷水。然而這十二年間,宋城、洛陽、襄陽、安陸、任城、太原、濟(jì)南……,一座座城池卻都因為李白的到來而放射出詩意的光芒;嵩山、嶗山、泰山、香山……,一座座名山也是因為李白留下的那些不朽的詩句而顯得更加蒼翠巍峨。 李白是誕生在世紀(jì)之初的,公元742年,他也剛好四十二歲了。這一年,唐王朝也換了模樣,唐玄宗的年號正是從“開元”改為“天寶”。這一年之前的唐玄宗撥亂反正,勵精圖治,是個不折不扣的英明君主;這一年之后的唐玄宗,怠慢朝政,寵信奸臣,終釀成“安史之亂”的大禍。李白偏偏在這一年走上了仕途。 李白奔走干謁了那么多年,為什么是這一年峰回路轉(zhuǎn)了呢?一切都不是沒來由的。李白篤信道教,在他的好朋友中也不乏道教弟子,與李白交情頗深的元丹丘就是其中一個。唐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也是位道教人士,雖未于李白謀面,但對李白的才華仰慕已久。剛巧這一時期的唐玄宗也對道教發(fā)生了興趣,于是玉真公主和元丹丘兩個人就應(yīng)邀進(jìn)宮,常與唐玄宗講道。慢慢地,這位才情不輸文人的皇帝就對李白這個早有盛名的全民偶像產(chǎn)生了興趣。 公元742年的春天李白還在泰山上歌詠“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秋天回到任城家中便接到了京城傳來的好消息。然后李白給家中的妻子兒女留下這樣一首,便朝長安而去。
前一句“仰天大笑”里有對苦難一笑而過的樂觀,后一句“豈是蓬蒿”中有對自我高度肯定的自信。是啊,人生充滿苦難,如果不能如李白一般“仰天大笑”,短短一世便要在惆悵中度過;如果不能像李白這樣自信,那可相信人,還有誰能? 古人常說“福無雙至”,可李白的好運(yùn)氣在這一年卻是一而再,再而三了。在李白初到京城還沒進(jìn)宮朝見的時候,又遇到了他人生的另外一個貴人——賀知章。對,就是“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的那個賀知章。那一年,賀知章的年紀(jì)剛好是李白的二倍——八十四歲。在文壇上,賀知章是德高望重的前輩;在政壇上,老人家早已是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面對比自己小四十二歲的李白,賀知章說出了此生最高的評價——謫仙人。兩人把酒言歡談詩論賦,好不開懷。直到結(jié)賬的時候才想起兩個人都沒帶酒錢,賀大人只好將身上佩戴的皇帝御賜的金龜來頂賬。這一段“金龜換酒”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在玉真公主、元丹丘和賀知章三個人的大力舉薦下,沒多久,李白被任命為翰林院供奉。于是就出現(xiàn)了前文提到過的李白進(jìn)宮時唐玄宗親自步行迎接,宴飲時又為他親手盛湯的感人畫面。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