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冬 只有體會過好的東西,才能明白之前不好的品味。 這就像人生一樣,大部分人都沒有體會過巔峰時刻,一旦你體會了巔峰時刻,你就不再想將就。 其實,幾乎在所有領(lǐng)域里面都有類似的情況。 比如說我有一個朋友一天很悠長地跟我講,他很同情那些經(jīng)常換女朋友的男人,我說為什么? 他說這種男人基本上沒有見過好女人,所以他沒有談過真正高級的戀愛,于是他就覺得誰都可以做女朋友。 同樣的道理,那些經(jīng)常換男朋友的也亦復(fù)如是,因為她覺得每個男人都差不多,只有低品位的人覺得都差不多,高品位的人是向下不兼容的,品位低向上兼容。 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你老喝普通的茶,你喝一個好茶,你覺得這個茶還可以,也還可以喝挺好喝。 但是如果你經(jīng)常喝很好的茶,你就很難喝比較一般的茶。 我以前喝的是假茅臺,所以一直不喜歡喝。后來做了那么多年鳳凰主持人,我都不覺得我可能喝了真茅臺。 直到有一天,大概四五年前,有一個朋友給了我一個真正的一號窖的酒,喝完以后我說這個酒怎么那么好喝,喝完之后也不上頭,也不難受,也不想吐。第二天也覺得很舒服,開始上癮。 我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標(biāo)準(zhǔn),好東西都有個特征:如果是天然的,它可以刺激你的味蕾,促進(jìn)你的唾液分泌。 好的茶喝下去叫生津;好的酒也是喝下去會生津;好的人,你看見之后也會咽口水,因為腎氣發(fā)動。 所以好東西,它有一個特征,就是向下不兼容。 于是它就帶來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特征,就是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人在他的生活當(dāng)中,他其實好像大部分的時候沒有什么朋友。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因為他有一些特別好的朋友,在他的心智模式里面有一些和他很熟悉心靈很契合的朋友,所以他就覺得,隨便跟一個人聊一晚上,隨便找一個人就談個朋友叫變成好友這件事情沒有意義。 他聽見了自己內(nèi)在的聲音,告訴自己不應(yīng)該騙自己。 所以那些真正體會過高級友誼的人,他是不會隨便去找人交流的,他會在大部分的時候顯得很沉默。 李宗盛有一首歌,大概的意思是,這個世界如此喧嘩,讓寂寞的人顯得有點傻,除非你給他一把吉他。他其實那個狀態(tài)講的是什么? 是當(dāng)一個人他體會過這個東西好了以后,他就能夠樸素得起,安靜得起。 同樣道理,我這個人由于是一個知名的痛風(fēng)患者,有家族遺傳,早年因為發(fā)現(xiàn)了痛風(fēng),所以就開始開中醫(yī)館。不用排隊。 于是我才發(fā)現(xiàn)痛風(fēng)這件事情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所謂嘌呤高,簡單的嘌呤高或者是家族遺傳,其實跟食物有莫大的關(guān)系。 所有痛風(fēng)患者都被告誡,你不能喝啤酒,你不能吃肥腸,你不能吃火鍋,尤其不能吃肥腸火鍋加啤酒。 但是,前段時間,我在我?guī)煾覆讨局依蠋熌抢锖鹊搅艘豢钇【?,?dāng)時我們還出去吃肥腸,就不痛風(fēng)。 所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導(dǎo)致痛風(fēng)的原因是你喝了劣質(zhì)啤酒,或者是工業(yè)型的啤酒,而不是那種真正的精釀啤酒。 這不是在做廣告,我想說的是一切好的東西,它之所以讓你好,是因為你的身體很誠實地做出了反應(yīng)。 我們都很難說我們是什么教的人,我們什么教都不相信,大部分中國人其實不是一個真實的教徒,對吧? 那你可以相信什么呢?什么都不相信,你相信什么呢?有一樣?xùn)|西大家可以相信,相信身體,身體是很誠實的。 比如說有一個人來,你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吃飯?你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喝酒? 你是否愿意跟他喝著喝著,從面對面變成夾角變成并排,甚至挽著手抱頭痛哭的喝? 這種事情我們都體會過,除非你為了嗑一個生意而昧著良心去干這種事情,這個事情對自己人性是很大的傷害! 如果不是純粹基于友情,基于自己內(nèi)在的歡喜做這件事情,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身體非常誠實。 那好了,什么東西是好東西,這個好東西是需要對比、體驗,然后判別之后,最后再做減法的。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個例子,作為一個四川廣東人,母親四川人,父親廣東人。 小的時候也做過美食節(jié)目,在香港的好友是蔡瀾先生,在廣州的好友都是沈宏非先生,在北京的話是陳曉卿先生,三個人基本上代表中國美食界。 有一天陳曉卿先生約了一個飯局,這個飯局也算是中國的一個好飯局。 是陳曉卿先生邀請蔡瀾先生和沈宏非先生在北京吃飯,由我買單,要不然的話我是沒有資格參加這個飯局的。 在現(xiàn)場的時候,體會到什么叫做會吃飯的人,那種吃飯的感覺。 原來每一個人,真正的美食家,他們都是有一口的,他們對于自己所尊重的接受的食物,所愛的食物是忠貞不渝的。 你再深度地了解這些美食家的日常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在他們大部分的時候,他們吃得非常簡單。 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他寧可不吃,他也不會將就的吃。所以什么叫“品”? “品”這件事情的核心的態(tài)度就是你吃過足夠多的東西,然后你吃過足夠多好的東西之后,你開始那種人生在吃東西上面的減法的生活。 我特別清楚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大概20年前,我還是一個剛剛大學(xué)畢業(yè)不久的一個年輕主持人,我邀請沈宏非先生來做我的節(jié)目策劃。 階段之后,你知道什么叫好東西了。 比如說在四川有一款白菜,清水白菜。要用上好的雞湯反復(fù)把它從生的淋成熟的,再用各種方法把油全部去掉。 你看到的是像礦泉水一樣干凈的水,上面飄著綠綠的白菜,但是當(dāng)你吃一口的時候,滿滿的濃濃的老土雞的味道,在白菜里面你會吃到雞肉的感覺。 你吃過那種白菜之后,一般白菜你就隨便吃一下,可吃可不吃,或者有人做一個普通的模仿它的,你也不怎么很想吃。 那我為什么要講吃這件事情?我想講的是,其實這是一種比喻。 我們在大部分的時刻都很難體會過那種終極好的巔峰體驗,有了這種終極的巔峰體驗之后,你才知道你要做出什么樣的人生選擇,而做減法就變得不再是一個努力的結(jié)果,是一個自然的結(jié)果,是一個你不想將就。 如果你在五分到九分的東西里面選擇,你都會選擇不要,你會選擇白水青菜,然后把剩下的那一點好的時光留給十分你認(rèn)為最好的東西。 所以我認(rèn)識很多人,他們出去喝酒都不參加酒局的,都說自己不喝酒的,要不然就自己從自己兜里掏出來一瓶酒是自己認(rèn)同的酒,只喝自己那一口,其他的就不喝。 喝酒是這樣,做人亦復(fù)如是。 梁冬:品味這件事,向下不兼容 |
|
來自: 喬翊嘉 > 《人生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