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定九州,南召縣屬豫州之域。 殷商,仍屬豫州;為謝國封地,周,為申國地。春秋屬楚,戰(zhàn)國后期曾一度歸韓,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韓撥免,縣境遂屬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始置雉縣。兩漢、三國兩晉皆為雉縣。南北朝屬雉陽郡,置向城。宋、元裁縣,并入南陽縣,設三轄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復置縣,因縣城東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南召'名縣,清順治十六年(1613年)再廢縣,并入南陽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復置,南召縣,縣名至今未易。 冒著炎炎酷暑三四十度的高溫,南陽市文物保護志愿者協會、《南陽晚報》社、南召縣委宣傳部、南召旅游局以及南召楚長城研究會聯合走進南召縣,探秘九里山韓信寨楚長城遺跡,揭秘神奇的石頭村、南召猿人,走進玉蘭花基地和楚王的行宮。 楚長城2000年被中國長城學會認定為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約修建于公元前688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它西起湖北的竹山縣東至河南的泌陽縣,總長1600余里。南召九里山楚長城,是其中的一段。 位于九里山的韓信寨地處南陽八百里伏牛山中心地帶。該寨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邊坡度較緩,山腳下就是云陽鎮(zhèn)鐵佛寺村莊。 它究竟有多少城寨?建筑形制又如何?究竟分幾條線,走向如何?使用的干壘石有何奇效?在它的身上,存在著太多的歷史記憶。 然而,火辣辣的太陽也沒有阻擋住這幫人熱情的腳步...... 據悉,山寨已成楚長城的獨特之處。像韓信寨這樣的山寨,在楚長城中,就有700多座,僅僅在南召,就有238座。它們通過連接墻連接在一起,構成楚長城偉岸的輪廓。 “萬城之城!”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注釋南陽地區(qū)的山脈水系時,旁及楚長城,曾發(fā)出如此感慨! 來自《南陽晚報》的葉總編,和我們一起冒著酷暑、在漫山遍野綠葉子和毒蟲毒蛇的惡劣環(huán)境中,一起爬楚長城。 提起長城,很多人都想到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可是那并不是我國最早的長城,僅僅是如今保存的最完整的長城而已。 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我國最早的長城是分布在中原遼闊大地上的楚長城,但是遺憾的是,因為歷史和歲月的侵襲,剩下的這些也僅僅是殘余的部分。 公元前五世紀末,春秋戰(zhàn)國之際諸候并立各自稱王,都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墻,以抵御敵人侵犯。
走在前邊的是來自理工學院的張老師,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文物保護活動,覺得很有意義,雖然頂著火熱的太陽,渾身出汗,爬山爬的兩腿發(fā)軟,可是楚長城的神秘和新鮮感讓大家依舊是激情澎湃。 大棗哥,一個熱情、積極參與文物保護的志愿者、佛教居士,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力量,一直參與保護著南陽地區(qū)周邊的古建筑遺跡。 南陽境內楚長城遺址約有50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南召、云陽、淅川、鄧州、鎮(zhèn)平等縣市境內,最早距今有2700年,以南召縣云陽鎮(zhèn)為代表的南陽楚長城,2000年就被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從而享有“長城之父”的美譽。 上圖:南召楚長城研究會會長孫樂為我們帶路和講述楚長城的故事 南陽市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呂超站在楚長城上邊瞭望遠方...作為南陽網副總編輯和資深媒體人的呂老師對眼前的楚長城景觀發(fā)出感慨! 在考古學家眼里,這樣存世不多且保存完好的長城,反映出的不僅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建筑工藝水平,同時也向今天的人們展示出了樸素簡約的藝術美。 大河客戶端、中原(南陽)新媒體聯盟的負責人劉海龍也熱情的參與樂這次活動,我們期待并呼吁更多的媒體、自媒體關注文物保護并共同守望文化遺產。 韓信寨兀立在南召縣云陽鎮(zhèn)九里山的一個山頭上,一兩丈高的寨墻,在山頂盤旋一圈,圍繞出一片空曠的天地,廟宇、菜園、連片的蜀葵熱情的綻放,儼然世外桃源。其南側地勢稍下,又一道寨墻,將韓信寨打造成一座名副其實的甕城,易守難攻。其城門就在南側懸崖畔,連接著一條崎嶇的小路,延展到其他山頭。 相對于雄偉壯麗的西方建筑,這段保存尚好的楚長城也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堅韌的民族性格和樸素的力量之美。 韓信寨寨內面積為115畝,由深層黃土組成。寨外山頂跑馬嶺面積250畝,風洞頂面積150畝,寨墻總周長約10公里。山前有四大將軍山,山后有神仙洞,肚膜臍石約有一間房子之大,山半腰東西風洞相通,山頂的青泉,松林,柏林四季長青;寨內有上池塘、下池塘,東北角有點煙火傳遞信號的烽燧臺,寨中央有船倉洞(因洞口酷似船倉而得名),冬季洞口白氣沖天幾丈 高,洞中則可容得下千軍萬馬。 韓信寨集天險、名勝、傳說為一體,是繼楚長城標本性遺址——周家寨之后發(fā)現的第二大關寨遺址。八百里伏牛山雄偉壯闊,韓信寨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登上韓信寨猶如進入仙境,令人心曠神怡。屹立在楚長城上,俯首一切,它所包含的歷史、政治、 經濟、軍事等豐富文化內涵也將永載史冊,這條“巨龍”也一直被人們妥善的保護著,無論從文字、圖片方面還是現實方面,它的壯麗原貌,都讓我們刻骨銘心。 此時,因為花粉過敏和毒蟲的叮咬,我自己的脖子和身上已經滿身紅斑和瘙癢難耐。不過,楚長城的吸引并沒有讓我們停下來腳步...... 呂會長站在楚長城上眺望。 上圖:《南陽晚報》葉總編和楚長城研究會孫樂會長 石頭房、石頭院墻,村民居住在獨特的民居里十分愜意;這就是南召縣云陽鎮(zhèn)鐵佛寺村里的老藤古樹村。 據悉, 南召縣云陽鎮(zhèn)鐵佛寺村保存著上百年的石頭房屋42座,現存房屋100余間。清一色的石頭干砌而成,依勢而建,錯落有致,從基石到屋頂,全部用當地的片石砌成,整個村莊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樹之中,渾然天成。獨特的民居,吸引著四方的游客紛沓而至。
穿行在村子里,農家小院的房前屋后,阡陌縱橫的溝渠路邊,橫豎成行的田野苗圃里各種苗木郁郁蔥蔥,綠海翻波。 石板路、石樓門、石院墻……這個布滿石頭的原生態(tài)村落,讓所到之人驚嘆不已。石板鋪的路,石頭架的橋,石頭壘的房子,石頭壘的院墻,村道旁隨處可見石磨、石碾、石磙、石盤、石臼,原生態(tài)的古老風情遺留著歷史的滄桑印記。整個村莊像一座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樹之中,渾然天成。 石磨和石頭房子,構成村子里特別的景觀,隨處可見的果樹也都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南陽晚報》社記者李賓,一直致力于采訪和關注南陽人文、歷史、文化遺產的守望和文物保護,并且在文物考古的報道和關注中獲得過一定的成就。
我國惟一一處楚王行宮遺址——云陽楚王行宮 云陽楚王行宮,如今是南召縣云陽鎮(zhèn)第一小學所在地,也是我國目前發(fā)現的惟一一處楚王行宮遺址。 南召文史資料顯示,這里為明清兩代的南召縣文廟,楚王行宮的基址還有不少保留,其中有部分古建筑和兩株蒼老的古柏等。 校園內遺存的明碑為“楚碑文云:“按南陽春秋時并入于楚,云陽關、北有魯陽關,關門四周又有關莊寨、太子山寨、九里山寨、羅圈寨等關城拱衛(wèi),使這座行宮處在雄關衛(wèi)護之中。文獻記載,楚王在這里與周邊各國之君開展了一系列“武城會盟”活動。 上述:文武官員軍民等人至此下馬 古建筑的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這些建筑卻有著它們自己的一些特點,比如,磚的顏色,房屋的修飾等,都有那個時期的風格。 另外,在進入正門之前,我們發(fā)現,門兩側的獅子很有意思,獅子沒有前腿,據云陽鎮(zhèn)第一小學校長介紹,獅子原來是有前腿的,在文革時被人用錘子砸掉了。據獅子背后的文字記載,獅子是明朝時期遺留下來的。 上圖:學校門口的下馬石
碑文記載:楚襄王行宮 在我國的園林寺廟、名勝古跡,常??梢钥吹焦虐貐⑻?,蔭蔽全宇。 生長在河南省南召縣云陽鎮(zhèn)楚王行宮院內的古柏,高達17米,胸圍3米多,已有兩千年歷史。古人贊譽柏樹為“百木之長”。孔子也曾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南陽市文物保護志愿者協會,是南陽市文物局指導的一支民間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的隊伍,定期接受古建筑、考古以及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的知識培訓。南陽是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我們豐富的、深厚的歷史資源;需要保護這些文物,除了政府和文物部門外,要發(fā)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入到文物保護的行列中來,為守候我們這些珍貴的、豐厚的文物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馮驥才說過,文化遺產是一種公共的?精神性質的財富;需要人們共同熱愛,世代傳承? 我們期待更多的文物保護志愿者們加入到守衛(wèi)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讓這些文化遺產不再寂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