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奉五 現代醫(yī)家(1911-1977年)。北京人,早年從名醫(yī)韓一齋學醫(yī),究心鉆研婦人病,并長年懸壺實踐,頗多創(chuàng)見。主張婦人病應責諸肝、腎、脾三經及沖任二脈,治病頗有效驗。嘗任北京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副主任,著有《劉奉五婦科經驗》。 術后感染醫(yī)案(三) 賈X X,女,36歲,外院會診病歷。住院號:159110。 會診日期:1975年1月24日。 患者因陰道流血10多天,左下腹痛,低燒,入院檢查,診為子宮粘膜下肌瘤繼發(fā)感染。于1975年1月7日行全子宮切除手術。術后一直發(fā)燒(最高達到40.2℃),至今已18天。全腹有壓痛。經用青、鏈霉素、卡那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新青Ⅱ號等治療,高燒不退。 現癥: 自覺先惡寒后發(fā)熱,無汗,頭暈,口干,氣短,惡心,食欲不佳,腹痛拒按,陰道溢膿。 檢查: 最高體溫39.3℃,面色黃,心率98次/分。血查白細胞13800/立方毫米,中性白細胞98%,淋巴細胞2%,血色素9.1克。內診檢查盆腔左側增厚,有包塊8×7×6厘米,壓痛明顯。檢查后有膿自陰道殘端溢出,且有臭味。舌質暗淡、苔白。脈弦細滑數。 西醫(yī)診斷: 術后感染,盆腔膿腫。 中醫(yī)辨證: 熱毒內蘊,外邪襲表。 治法: 疏解表邪,清熱解毒。 方藥: 荊芥穗二錢 防風二錢 柴胡二錢 炙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黃芩三錢 連翹三錢 敗醬草五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治療經過: 1月25日:服上方1劑后,體溫逐漸下降(晨36.7℃~晚38℃),食欲好轉,,稍有汗出,口干。繼服上方。 1月28日:藥后一直未發(fā)燒,今日體溫36.7℃,眠食均好,仍有身倦無力,腹痛尚在。改以托里定痛,益氣活血為法,方藥如下: 當歸四錢 川芎一錢半 白芍三錢 生地三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黨參三錢 炙甘草二錢 1月30日:體溫正常,一般情況尚可,上方加生黃芪繼服。肛查盆腔左側膿腫縮小至3×4×3厘米,壓痛已消失。陰道仍有黃膿流出。2月7日;復查白細胞6350/立方毫米。2月15日:自服中藥以來體溫正常,陰道僅育少量膿液流出。肛查盆腔膿腫縮小至3×2×3厘米,壓之陰道膿液不見增多。 2月18日出院繼續(xù)治療。 〔按語〕 本例系子宮全切除術后腹腔感染形成盆腔膿腫,而且膿腫破潰從陰道溢出。 根據臨床所見,化膿性感染是肯定的。常規(guī)使用抗菌素也是正確的。經使用多種抗菌素感染仍未控制。在分析時應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但是中醫(yī)治療時不能拘泥于細菌感染,而是依據其證候特點辨證施治?;颊唠m然已發(fā)熱18天,當時仍以惡寒發(fā)熱,頭暈為主癥。 一般認為:“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故外邪未去表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邪熱犯胃,胃熱則口干,胃氣上逆則見惡心,食納少。 而腹痛拒按,陰道溢膿,脈弦細滑數,為術后正氣有傷,毒熱內蘊。證系表里同病,而以表證為當務之急。 故以疏解表邪為主,兼解毒熱。 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為主。荊防敗毒散原方為辛溫解表劑,但是通過加減,仍又可用于內有蘊熱外有表邪之證。 其中以荊芥穗、防風疏散表邪,使里熱有出路,柴胡疏散達邪且有解熱之功,三者合用為本方的主要部分; 黃芩、半夏清熱降逆止嘔; 連翹、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姜、棗、草調和營衛(wèi)。 表里雙解而以解表為主。 若從六經辨證來看,屬于太陽、少陽同病,故而太少同治。 從指導思想上比較強調中醫(yī)的辨證分析。清熱解毒藥物僅用兩味,同樣能夠達到解熱退燒的目的。熱退后,說明表熱已解。里熱雖減,但是毒熱壅聚未消,當時并未沿用清熱解毒消癰之常法,而是考慮到患者為術后氣血耗傷之體。 又大量使用過抗菌素(從臨床上看,抗菌素類藥物似有中醫(yī)所謂苦寒清熱劑的特點)。在正虛的情況下若過用苦寒之劑,毒熱易乎凝聚不化。所以改用托里定痛,益氣活血為法,使用《醫(yī)宗金鑒》中的托里定痛湯加減。 因毒熱內蘊,故去肉桂,以防肉桂助熱。 方中四物湯養(yǎng)血扶正,黨參益氣扶正; 乳香、沒藥活血通絡透膿。 以后也加用生黃芪益氣托毒。 總的精神是益氣血扶正托毒而透膿。感染得以控制,盆腔膿腫逐漸縮小,病情穩(wěn)定,基本痊愈出院。 從整個治療過程可以看出,運用中醫(yī)的基本理論辨證施治。立足于術后體質的整體情況,同時也重視局部膿腫的特性,局部與整體相結合。 下期介紹:“術后感染醫(yī)案(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