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火得一塌糊涂。 看完,我驚呆了: 原來最可怕的,不是蘇母重男輕女。而是她死了還在“遙控”全家: 丈夫蘇大強,一直被妻子管著。在她面前,大氣不敢出,響屁不敢放。 蘇母離開之后,蘇大強看起來自由了。 可是一旦孩子們出了事,他依然不知所措,開口閉關都是“這事要是你媽在就好了,她管?!?/p> 就連蘇明成氣跑了老婆朱麗,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調(diào)和與親家的矛盾。 被管束多了,有了慣性,自己失去了解決家問題的能力。如同鳥兒一直關在籠子里,放飛出去了,也忘了該怎么飛翔。 再看巨嬰蘇明成,在劇中被老婆稱為媽寶男。 一直受著母親的寵愛,不知天高地厚。 因為母親的嬌慣,所以婚后照樣啃老,就連老父親打算買房子的錢也打算去投資,期望達成自己不被人小看的目的。 其實,說白了,蘇母不在,他失去了被寵著的感覺。虛榮心得不到滿足,就想著各種法子要出人頭地。 甚至,他連自己的妹妹蘇明玉也不放過,大打出手,發(fā)泄自己的不滿。 蘇母死了,蘇母的影子還在。 蘇明成的種種不成熟行為,仿佛始終都有一只手在指揮著,毫無疑問,那就是蘇母。 蘇明哲呢?也不例外。 一向被蘇母寄予厚望,肩負著光宗耀祖、為家爭光的使命。 母親過世后,他更是處處以一家之長的“老大”自居,愛面子不說,還試圖管理蘇家兄妹、父子、親家等在內(nèi)的所有關系。 為了極力盡孝,他丟了工作還考慮滿足父親買房的欲望。有人會說這是愚孝。 但這一切的背后,依然是蘇母當年對他期望甚高的后遺癥。 明哲讀書厲害,能到美國留學,自然也應該滿足家里老小的一切要求,承擔大小責任。 這在邏輯上,順理成章。至少明哲就是這么想的。 為什么蘇母死后依然可以“遙控全家”? 這絕不是一句重男輕女或者控制欲強,就能解釋得清楚的。 表面上看,蘇母對明哲、明成兩位哥哥寵愛有加,對女兒明玉冷若冰霜。 這似乎是重男輕女。 但仔細想想其中的細節(jié),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整個家庭教育中,至少有三點值得反思。 忽視了這3點,很多家長都可能陷入“蘇母模式”,給孩子和家庭帶來巨大災難。 ![]() 01長期不良情緒,慢性毒害也許我們都遇到過,父母親因為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瑣事,心情很糟,之后就遷怒于孩子。 別以為這是小事。因為不易察覺,又很可能被忽視。其危害就如同蛀蟲,躲在暗處,一點點侵蝕孩子的心靈。 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一方心中的某種怨氣始終得不到疏導和宣泄,那么這種傷害將是曠日持久的。 《都挺好》中,蘇大強透露了一個驚天秘密: 蘇母因為當年懷上了明玉,被迫放棄了“棄暗投明”(上海醫(yī)生),失去一次攀附好日子的機會,因此對明玉始終怨恨在心。 這種怨恨,簡直可以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來形容。 明玉中考,想買習題集,她不給; 明玉被名成欺負,打得頭破血流,她不心疼; 明玉想考清華大學,為了省錢,她硬是把明玉安排到了師范院校; 明哲要出國留學,缺錢,她賣了明玉的那間房; 明成要結婚,她又賣房,對明玉的質(zhì)問毫不當回事。 如此種種,都是蘇母將怨氣撒在女兒身上的表現(xiàn),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一回兩回或許還不算事,天長日久,積怨?jié)u深。 如同人們常說的食用殘留農(nóng)藥的蔬果,雖然當時并無大礙,可是積少成多,就轉(zhuǎn)變?yōu)樯疃榷竞α恕?br/> 明玉打小在家受盡各種委屈,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雖說憑著自身努力,總算出人頭地,但在別人眼里她就是個缺點什么的人。在名成眼里,她就是個“毒水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告訴我們,“有毒”父母有三個標準: 其一,父母存在負面行為;其二,這種行為持續(xù)存在;其三,支配了孩子的生活。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明玉讀大學之前,母親的負面行為是直接支配她生活和學習的; 讀大學之后呢,明玉以實際行動擺脫母親的負面行為,與家里斷了聯(lián)系。 但事實上,母親的那些負面影響卻依然存在,就像一之看不見的手,左右了明玉的生活。 明玉與蘇家老二蘇名成以及整個蘇家,始終保持一種尷尬的距離。她每次回家,就一個人在角落里看手機,這個細節(jié)就是明證。 所以,人人都會有情緒,這不是問題;問題是父母一方的某種情緒長期存在,并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 有時,我們能防范看得見的傷害,卻忽略了看不見的傷害。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家庭中,父母的不良情緒,不也是這樣嗎? ![]() 02踢貓效應,導致互害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在公司被老板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zhí)拥浇稚险靡惠v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fā)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在蘇家,蘇明玉就是關系鏈上最弱的那一位。但凡蘇母對兩兒子有不滿之處,這種情緒就會由哥哥傳遞給明玉。 蘇父在最后總算說了句公道話,明玉你在家受的委屈最多。 蘇明玉算是寬宏大量、知書達理的人。即便是蘇明成將她打得住進醫(yī)院,她最終還是選擇放對方一馬。 可是,這過程中,蘇明玉畢竟也有些猶豫和掙扎。 她內(nèi)心痛苦并非僅僅來自身體的傷痛,而是擔心這次放過了,還會有下一次。 所以不得已采用錄視頻方式,保留蘇明成道歉聲明。 在大哥和家人看來,蘇明玉此舉會威脅到蘇明成的正常為人。而明成自己也揚言絕不放過明玉。 明玉又一次退讓,刪除了視頻。 這就是一個互害模式。也許現(xiàn)實版的后果會更加慘重。 ![]() 03語言暴力,深入骨髓蘇父和明哲,都提到這樣一句話: 蘇明玉和家里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蘇母的語言暴力,豈止是一個“重男輕女”可以解釋得清的。那簡直是用冰冷的刀,頂著明玉出家門。 我們隨便揀拾幾句,就明白了: 蘇母(對明玉):
這一句句扎心窩的話,堪比鋒利的尖刀,令明玉再也無法在蘇家待下去,選擇脫離家庭,獨自生活。 中國有句古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沒錯,冰冷語言的殺傷力與刀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非暴力溝通》第一章,作者引用魯思 貝本梅爾的一段話: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墻)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愿嗎? ...... 有時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很可能深深刺痛了對方的心;有時憤怒之下脫口而出的一句氣話,也可能摧毀對方的精神。 蘇母的一句“你現(xiàn)在就走,永遠都別回來!”讓明玉脫離蘇家好多年,成了精神上的“棄兒”。 比起一出生就被丟棄,這種精神上的“棄兒”似乎要好過一些。 但事實上,備受冷落,被孤立,被驅(qū)逐,同樣讓人的情感家園荒蕪一片。 要不是遇上蒙總這樣的領路人,蘇明玉指不定會發(fā)生多大的精神和人格扭曲。 記得小時候,身邊的大人經(jīng)常會說,小孩子不能打,下手重了會出事;不過罵幾句沒關系,不痛不癢。 對這樣的論調(diào),細思極恐。 從蘇家和蘇明玉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語言暴力,絕不會不痛不癢,而是深入骨髓。 甚至,有可能像一枚原子彈,將一個人的內(nèi)心完全摧毀! 熱劇《都挺好》蘇母死了都能“遙控”全家,讓這一家子都在其陰影之下互相折磨、來回折騰,真可謂是遺毒經(jīng)久不息。 這著實提醒我們: 要防止不良情緒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造成慢性毒害; 警防踢貓效應,傳遞和放大內(nèi)心怨恨; 同時,也要遠離語言暴力,當心看不見的炮彈轟炸了孩子的精神家園。 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真心不易。 但用心的父母,絕不會因此放棄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與孩子一起成長,我們也會遇見更完美、也更強大的自己。 |
|
來自: 昵稱41092717 > 《家庭教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