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zhì)教育是迎接21世紀挑戰(zhàn),提高國民素質(zhì),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戰(zhàn)略舉措。我國面臨科技、教育、文化相對落后和人口素質(zhì)亟待提高的嚴峻挑戰(zhàn),面臨國際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zhàn),這一切歸根到底將取決于教育。而現(xiàn)在教育中存在的德育問題,尤其是在各學科教學中忽視德育的現(xiàn)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勞動技術教育,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樣有著德育、智育、美育的義務和功能。一些教師認為,德育是思想品德課和語文課的事,在勞動技術課教學中,往往會忘記進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夠想起來往往方法也是不夠恰當?shù)?這種割裂德育與勞動技術教育聯(lián)系的做法,必然導致學生德育的不完善。 中學的勞動技術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揮勞動技術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使學生成為當?shù)亟?jīng)濟建設中的有覺悟、懂技術的勞動者。勞動技術課教學的根本,就是育魂,聯(lián)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產(chǎn)實際,結(jié)合勞動技術學科自身的性質(zhì)、任務和特點,向?qū)W生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熱愛科技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勞技課多功能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 一、在勞動技術課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載體,結(jié)合教學過程實施新德育有機有序地滲透 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把德育融于智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幫助他們擁有高尚的人格。這也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 1.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捕捉教學中的德育契機,創(chuàng)設情境,把德育自然、有機地融入到教育之中。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能憑空而談,必須以一定的情境為載體,而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教材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挖掘和利用德育因素,通過學習、討論和實踐等各種形式,向?qū)W生灌注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和學習品德,使他們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達到智育和德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2.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契機,找到德育滲透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jié)合點。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這些素材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德育滲透的時機,不著痕跡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只要我們在課堂中抓住每個機會,有意識地強化德育,一定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講究技巧。對于中學生來說,單純的說教不但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使他們產(chǎn)生逆反心理。所以要使德育融于教學過程中,要不著痕跡地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這就要求教師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一些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情境,通過小組討論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既鍛煉學生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達到寓德于教的目的。 二、結(jié)合勞動技術課學科特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實踐,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勞動課同其他文化課相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實踐性強,二是教育性強。勞動實踐是思想教育的基礎,思想教育又寓于勞動實踐之中,二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1.組織學生參加自我服務勞動,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克服嬌、驕二氣。 現(xiàn)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的溺愛和嬌慣,在家里他們往往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嬌氣十足,懶惰任性。我們利用勞動技術課,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提高了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從而不斷克服嬌、 驕二氣,克服依賴思想。? 2.組織學生參加家務勞動,使他們學會家務勞動的本領,逐步學會當家理財,懂得孝敬父母,為家長分憂。 現(xiàn)今絕大多數(shù)孩子家務活不愿干,不會干。我們利用勞動課,教學生怎樣做家務,并與家長聯(lián)系,讓家長做家務勞動的指導老師,為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創(chuàng)造條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孩子們在“爭當家務勞動小能手”、“爭當媽媽好幫手”活動中,體會到做父母的艱辛,當家理財?shù)牟灰?從而進一步懂得了要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憂的道理。 3.組織學生參加校內(nèi)外各種公益勞動,培養(yǎng)學生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組織學生參加校內(nèi)打掃衛(wèi)生、清理校院、植樹種花等公益勞動,向?qū)W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學生在實踐中增強了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并逐步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在于用自己的勞動為人民、為社會作出貢獻,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抵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和影響。 4.組織學生參加生產(chǎn)勞動,使他們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光榮,從而使他們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增強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5.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勞動技能競賽或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質(zhì)量觀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中學階段是學生初步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正確道德信念的重要時期,勞動技術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它對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促進共產(chǎn)主義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我們相信,只要從學科教材的實際出發(fā),附著于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讓學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卻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過勞動技術課教學,能進一步使學生樹立勞動觀點,培養(yǎng)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護公共財物珍惜勞動果實、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等優(yōu)良品德;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協(xié)作精神和組織紀律性,克服怕苦怕累、自由散漫、自私自利等毛病;組織學生親身參加勞動實踐,還能夠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幸福,認識到勞動的偉大價值,樹立正確的生活理想,自覺自愿地做一名普通勞動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