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樂堂位于西柳圩的陸家埭中段,坐西朝東,前宅后園,由明代正統年間處士朱祥所建。朱祥曾協助江蘇巡撫周文襄建寶帶橋有功,因此被授予官職。但他不愿為官,決意退隱,引疾歸家后造此宅園,并以其號“耕樂”為名。 耕樂堂初建時共有五進五十二間,現為后人改建而成的三進四十一間。前宅第一進是門廳,露明五開間,前置褐色木門和竹絲門檻,莊重樸實;第二進、第三進為堂樓、繡樓,堂樓為三明兩暗五開間,門廳與堂樓之間有天井相隔,南北兩側均有兩廂房相連接;繡樓亦為三明兩暗五開間,一層廳堂低矮,二層居室高爽明亮。堂樓與繡樓之間,間以兩重天井,而兩重天井又以門樓相隔,左右分別嵌套小方院與廂房。進門之后的整體感受是住宅部分形制規(guī)整,布局嚴謹,而細看堂樓與廂房連接處的輔檐折繞與坐檻“吳王靠”,以及前檐步柱包方抹角,又可體驗到匠作之精巧。 攝影:李堅強 耕樂堂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還在于其宅內庭園——耕樂園。耕樂園內今仍可見的建筑,多為清乾隆、咸豐年間翻建,而園林整體內虛外實,簡遠疏朗,仍有明代雅正疏朗之風。園中一道廊劃分空間,形成“半庭半池”的格局,同時又串聯起全園的游線,為全園最精妙之處,可謂先破后立。 庭園北部以池為中心,水面集中而內聚,墨香閣、環(huán)秀閣、鴛鴦廳、燕翼樓、古松軒等建筑皆依池而建。池北環(huán)秀閣、墨香閣一西一東一字排開,之間有雙層廊相連,廊后為外墻,廊上木欄桿與掛落均有葵式萬川花紋,樸素雅致,倚欄觀景,可俯瞰整個園林。墨香閣前植有桂樹兩株,也有數塊奇石堆疊的假山,山、水、植物、建筑,構成了一個簡單別致的景觀。 攝影:關錦峰 池南鴛鴦廳體量稍大,廳前設有觀景月臺,使其與水面相隔,水面與建筑之間的空間因此得以拉伸,立于臺上亦可賞蓮觀松。而鴛鴦廳西側的燕翼樓為兩層建筑,形似燕翼,輕盈飄逸。池水東半部,有一處形態(tài)簡約的三曲橋,將一整塊水面空間劃分開來,增添了園中的層次感。在三曲橋上西望,可見一白皮松與樹下古松軒互為映襯。白皮松蒼勁古拙,高大挺拔,將視野延伸至蒼穹,成為了視覺焦點和觀賞主體,與院落中的白色墻面、褐色木窗、簡約雕花共同形成了古樸素雅的氛圍。 相較于北部,南部庭園沒有過多修飾,僅有三友亭、園廊兩個建筑,亭側有一座小型假山,略微搭配幾株植物,簡單的布置使得原本不大的空間更為開闊空曠。庭園最南側的三友亭,旁植“三益之友”松、竹、梅,正合計成《園冶》所言:“徑緣三益,業(yè)擬千秋”。 攝影:董建成 一般游人進入耕樂堂后通常循序漸進,穿越重重廳堂和天井,到達繡樓后折而向北,最終進入位于建筑之后的耕樂園,然而這樣的常規(guī)的游覽方式卻不能讓園中一道廊的妙處極致呈現——這道廊自陸家埭橫貫東西,直入園內的備弄,向西四折之后過鴛鴦廳,連燕翼樓,又蜿蜒向南、向東,與園墻若即若離,最終收于三友亭。從形態(tài)上看,廊的安排曲折有法,時而依園墻、時而又離園墻,因而在廊與園墻之間組成各式小院。園主或在其間栽花置石,或任之虛空,并以漏窗形成框景,而廊之檐口比園墻之檐口略低,遠看似重檐錯落,界面連續(xù)靈動,可觀可游。如若循著僅容兩人的備弄進入,則依次經過的廳堂和天井,備弄里一明一暗,一高一低,行至盡端,也正是廊始之處,雖仍置身于建筑的連續(xù)覆蓋之下,但目之所及已豁然開朗,向左可以信步閑庭,向右可以佇立觀魚,從市井到林泉之間的轉換,如此般于倏忽之間呈現。這正解釋了中國園林為何曰“城市山林”:鬧市之中建造的宅第庭園,雖不能遠離城市,但自喧鬧繁華的街巷,陰晴明暗間峰回路轉,不知不覺間便進入另一番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壺中天地。隱林泉于市井,觀山水于亭榭,這也正是歷代隱逸文人所追求的居游生活。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李振燊、徐凌云。內容來自:《風物中國志·同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