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獵鷹個人圖書館 2019-04-13

461清乾隆  仿銅灑金釉竹節(jié)爐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8.9cm

此件竹節(jié)瓷爐仿戰(zhàn)國兩漢時期流行的青銅奩造型,筒狀身,上粗下細,平底,敦實厚重。爐身仿竹節(jié)造型,古代文人常以竹自比,用竹之精神自勉,此類爐型正是為此寫照。其爐身自上而下均勻飾四條弦紋,簡潔樸素。底足仿竹根造型,彎曲呈三角形。底款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橫款,字體工整嚴謹。

此爐通體暗紅色,寶光內(nèi)蘊;紅色中布滿大大小小金片,飄然如雪,光彩絢麗。宛如棗紅皮灑金銅制香爐一般,模仿的惟妙惟肖,極為逼真,為乾隆朝仿銅釉瓷之精品。

清代乾隆瓷器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工藝,進一步發(fā)展本朝瓷器,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穎的品種。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乾隆時記事文件中記載了許多當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為宮廷燒瓷的史實,反映出皇帝直接關(guān)注制瓷的情況。宮廷對器物的用途、型體、花紋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畫樣或木樣,審查后才能正式入窯燒制。器物的款識或有或無,所書款識以及配合紋飾的詩句等都須經(jīng)過皇帝的批準。

正是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瓷器的用色和施彩的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制作,并充分利用多種釉色仿制各種工藝品,如漆器、銅器、琺瑯、大理石,還仿制動物、植物、瓜果等,能準確地表現(xiàn)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質(zhì)感。這其中仿古代銅器,不僅模仿造型到位,釉彩亦很逼真。

此件竹節(jié)爐正是各種工藝集一身的代表。 整器燒造工藝復雜,用料考究,使用上等天然呈色劑,經(jīng)高溫燒制,形成了釉層凝厚,色彩分明,絢麗斑斕的特殊效果。瓷器表面寶光溫潤自然,給人以細膩柔嫩之感,紅金搭配,更覺華麗富貴,形色皆為上乘,屬難得佳品。。

RMB 1,380,000

462清雍正  粉彩過枝花卉紋盤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29.1cm

此盤粉彩繪一株梅樹沿盤外壁蜿蜒伸展至器內(nèi),兩只蜜蜂展翅飛舞,月季盛開,靈芝、嫩竹相拌,畫面喜慶吉祥,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清代十三個皇帝中,以雍正胤禎皇帝最具藝術(shù)修養(yǎng),其在位雖僅十三年,卻為后世創(chuàng)造了成為后世典范的宮廷藝術(shù)品。其常命內(nèi)務府造辦處依其旨意制作各種玩物,御窯廠順聽其命,所燒造的瓷器深受其影響,以清新脫俗、精巧淡雅而著稱。

清代雍正官窯瓷器,無論胎釉、造型、繪制、款識均一絲不茍,無可挑剔。雍容典雅的器形,潔白瑩潤的胎釉,舒展流暢的紋飾,凝重典雅的色彩,珠聯(lián)璧合,制作技藝精湛。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論有:“雍正則逸麗而秀倩,若乾隆則繁密富麗之極而時露清氣”的贊譽。《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評價有:“雍正時瓷質(zhì)極佳,設色亦極精致。有稱為雍正彩者,其綠、藍、紅等色均燦爛有光,為雍正一朝之獨擅”。

粉彩瓷始創(chuàng)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期迅猛發(fā)展,雍正產(chǎn)品以柔麗淡雅而名重一時,清代雍正時期粉彩器已成為彩瓷的主流產(chǎn)品,其造型多樣,裝飾紋樣豐富,有山水人物、花草蟲蝶紋等。用傳統(tǒng)繪畫中國的沒骨畫法渲染,釉彩濃淡相宜,施彩柔麗,構(gòu)圖疏雅簡潔,紋飾具有纖細的柔態(tài),用筆工細,畫風深受惲南田沒骨法的影響。達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有:“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幾誤蠅欲拂……”。

清代雍正粉彩盤多見兩種形制,一類尺寸達五十公分,一類二十公分,尺寸較小。此盤尺寸為中等器物,十分罕見。端莊秀麗,胎薄體輕,繪制技法嫻熟,紋飾精美,色彩艷麗,盡展雍正瓷器雋秀爾雅的藝術(shù)風韻,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陳瀏撰《陶雅》有“雍正官窯大小盤,碗白勝霜雪,既輕且堅,上畫彩花數(shù)朵,每一朵橫斜縈拂,裊娜多姿,筆法絕不板滯”的評價。又記有:“康窯畫筆老橫。雍正一出以峭麗。皆非尋常匠手所能幾及。乾隆惟以工致擅場。”

參閱:《玫茵堂》,香港蘇富比2011105 22

RMB 11500,000

463清雍正  粉彩福壽紋碗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4.4cm

此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粉彩裝飾,盤內(nèi)外壁繪桃蝠紋,一株枝繁葉茂的桃樹,盤根錯節(jié),由碗外壁彎曲盤內(nèi),粉花綠葉,六枚嫣紅熟透的碩桃懸掛枝頭,五只紅蝠展翅飛舞。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清末陳瀏《陶雅》記有:“庚子后,所出五彩過枝之盤碗甚多,有桃實八枚綴于枝上者,索價亦甚巨。過枝云者,自此面以達于彼面。枝干相連,花葉相屬之謂,皆雍正官窯也?!?/span>

蝠桃圖為清代瓷器裝飾典型的吉祥圖案,粉彩器常有繪制,雍正、乾隆兩朝均有燒制,畫意內(nèi)容相同。碩桃取“壽”之意,“蝠”與“?!敝C音,五只蝙蝠裝飾,寓意“五福臨門”、“五蝠捧壽”之意。雍正器有繪六或八枚桃紋,多繪有八桃,乾隆時期常繪九桃,故有“雍八干九”之說,雍正裝飾桃紋器物,有盤、碗、橄欖瓶、天球瓶等。此類福壽紋器應是萬壽節(jié)的用品。

“過枝花”是瓷器紋飾的一種特殊構(gòu)圖方式,這種內(nèi)外壁或器身與器蓋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似花枝越過墻頭,故稱為“過墻龍”、“過墻花”,裝飾技法新穎別致,有獨特藝術(shù)風韻。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過枝花畫法“成化開其先”,但傳世器未見成化時期的器物。目前傳世品以康熙朝斗彩“御賜純一堂”款鳳竹紋碗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時期較為流行,有過枝花卉、花果及龍紋等。道光、光緒時期有過枝葡萄、懶瓜紋常見。

粉彩瓷始創(chuàng)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期迅猛發(fā)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繪畫面打底,用傳統(tǒng)繪畫中國的沒骨畫法渲染,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色彩豐富,以嬌艷柔麗名重一時。粉彩裝飾圖案豐富,紋飾有山水人物、花草蟲蝶等。

此器造型精巧玲瓏,胎體輕薄,釉面瑩潔細潤,敷彩新嫩,紋飾繪制精工,紋飾畫意生動,寓意吉祥,色調(diào)清麗淡雅,清新雋雅,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陳瀏《陶雅》評論雍正窯器有:“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有四絕焉。質(zhì)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而欲飛。映日或燈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筆畫彩色。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盆娥細。睫有聳毛。且莖莖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span>

RMB 14,950,000

464清雍正  茶葉末釉大畫缸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高33.8cm

畫缸,有貯盛書畫功用,更為書齋所設一景,此器不同凡例的是取佛家所用之缽,即圓口,豐肩,鼓腹,近足處收斂。缽式缸為雍正時期新創(chuàng)器型,器底多滿釉,陰刻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其釉色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窯變、仿官、仿哥、青金藍釉和茶葉末釉。作為仿銅器之作,茶葉末釉更為接近銅缽的色澤和沉著。外底陰刻“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

茶葉末釉黃綠色相摻雜,似茶葉細末之色,故名。茶葉末釉燒制始見唐代,宋明兩代相續(xù)沿燒,入清雍干,臻至圓熟。陳瀏《陶雅》記:“茶葉末一種,本合黃、黑、綠三色而成,……雍正官窯則偏于黃矣,而尤以綠色獨多者,最為希罕,蓋乾隆窯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厭,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敗而板滯,釉汁不潤,質(zhì)又頗粗。茶葉末黃雜綠色,妖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茶葉末釉在唐英《陶成紀事碑》中稱為“廠官窯釉”?!赌细G筆記》載:“廠官窯,其色有鱔魚黃、油綠、紫金諸色,出直隸廠窯所燒,故名廠官,多缸、缽之類,釉澤蒼古……”。雍正時期的茶葉末釉,釉色偏黃,俗稱為“鱔魚皮”、“鱔魚黃”。而乾隆時期的釉色偏綠,俗稱“蟹殼青”、“茶葉末釉”。

參閱:《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第301

RMB 5520,000

465明初  鈞窯玟瑰紫釉尊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無款,高19cm

鈞瓷勝于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間色彩的流淌與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尤以紫鈞最為典雅,色彩之絢麗若晚霞,而釉色之細潤,似一潭靜謐湖水。其燒造頗為周折,需經(jīng)多次素燒、施釉。因釉彩本身乳濁黏稠、流動緩慢,故上下加迭、色澤不同的釉彩,極易形成穿流、交織的現(xiàn)象,乃至一窯一火燒制的鈞瓷,千變?nèi)f化,無一相類,故有“鈞瓷無雙”之譽。

玫瑰紫鈞瓷花盆,敞口圓腹,造型殊雅,仿高古青銅尊而得,本品器型端莊,胎厚釉濃,釉色濃艷典雅,藍紫融匯交織,流光含韻,乃人間爐焰之功,使之瞬息交融,融為奇異。

本品器型挺碩端莊,口沿及外壁呈現(xiàn)“玫瑰紫”釉色,間雜淺紫色斑點,釉面瑩澈光亮,自頸至腹?jié)M布蚯蚓走泥紋。器物內(nèi)壁襯天藍釉色,深淺相襯,形成動靜相宜的相素大美。

下承圈足厚實細密,敷涂褐色護胎釉,內(nèi)心平底挖五孔,周緣存支釘痕數(shù)枚,可見明顯凹印“五”字款。明萬歷高濂《遵生八箋》載:“均州窯,有朱砂紅,蔥翠青(俗所謂鸚哥綠),茄皮紫,紅若胭脂,青若蔥翠,紫若墨黑三者純無少變露者為上品,底有一、二數(shù)目字號為記……此窯惟種菖蒲,盆底甚佳?!?/span>

由此可見,明代鈞窯花盆的盛行,與種植菖蒲有聯(lián)。弘治乙未(公元1499年)呂紀、呂文英所繪《竹園壽集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有一對置于庭院山石之上的天藍釉渣斗式花盆及盆托。從造型與釉色分析,應為“官鈞”制品。盆中植物為石菖蒲。與朱耷《奇石菖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藏)形似。

此類花盆深得清宮珍視,特別雍干二帝好古,好以之妝點內(nèi)宮陳設。雍正朝《十二美人圖之對鏡圖》,繪有鈞釉花盆,陳于窗臺。這一時期,不少同類器皿底部刻有宮殿、齋堂名號,表明陳設位置,如故宮博物院所藏“鈞窯丁香紫渣斗式花盆”底部刻有“養(yǎng)心殿東暖閣樓下用”字樣,“月白渣斗式花盆”底刻“建福宮敬勝齋樓下用”款等,均為清宮重要之陳設器皿。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述,乾隆皇帝曾諭旨制作各類金屬盆景,將之安放于此類鈞窯花盆之上。

此尊于同類傳世遺器中,為品相上者,觀與藏,均不失人間幸事。

RMB 3,450,000

466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花紋盤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無款,直徑38.8cm

明青花之冠當屬宣德青花。為了朝廷祭祀、宮殿陳設以及與西亞貿(mào)易等,宣德時期制作了大批巨型器,青花收口大盤即為其一經(jīng)典。盤的口徑尺寸3070厘米,青花紋飾以纏枝花卉為眾,別有鸚鵡銜桃、靈芝瑞果、海獸龍紋等。

宣德收口大盤微斂口,淺弧形壁,矮圈足,細沙底。與永樂同類器相比,腹部微鼓,整器形態(tài)敦厚豐滿。畫風的變化是劃分“永宣不分”的方法之一,與前相比,宣德青花線條略粗,促成畫風豪放的特征。因為使用“蘇青”,線條的增粗使青花色調(diào)更為濃艷深郁。

此盤口沿內(nèi)飾海水、外飾纏枝,盤心繪纏枝蓮,紋飾構(gòu)圖疏密得宜,應為宣德中期燒制。

參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P36

RMB 3,680,000

467清乾隆  胭脂紅黃地粉彩花卉紋干支轉(zhuǎn)心瓶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乾隆年制”,高19cm,直徑8cm

轉(zhuǎn)心瓶是經(jīng)過子母榫鉚計劃把表里瓶聯(lián)絡在一起,且內(nèi)瓶能夠轉(zhuǎn)變的觀賞用瓶。乾隆時除出產(chǎn)有傳達心瓶外,還出產(chǎn)有轉(zhuǎn)體瓶,二者的差別是傳達心瓶以內(nèi)瓶轉(zhuǎn)變?yōu)樘卣?,而轉(zhuǎn)體瓶則以套在外面的瓶轉(zhuǎn)變?yōu)樘卣?。通常情況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鏤孔,內(nèi)瓶則繪有各種內(nèi)容的開光圖畫,在轉(zhuǎn)變時能夠透過鏤孔看到內(nèi)瓶上的內(nèi)容。有的在以套瓶與外瓶壁上制作能夠分配成組的分體圖畫,也有書干支字般配記月日者。因為表里瓶分體,所以在燒造時選用分體單燒的方法,表里瓶相接合的當?shù)睾烷俱T處為素胎。

此件瓷瓶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shù)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配合清高宗藝術(shù)創(chuàng)作旺盛的企圖心,身為御窯廠的監(jiān)造官唐英費盡巧思,屢屢開創(chuàng)新樣,博取君心。此件胭脂紅黃地粉彩花卉紋干支轉(zhuǎn)心瓶,就是乾隆瓷業(yè)的時代寫照,此瓶撇口、細頸、直腹、圈足。瓶分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下兩部分繪以胭脂紅地粉彩花卉紋。中部黃地粉彩花卉旋轉(zhuǎn)套瓶,相接處分別開光書寫天干地支。此瓶工藝復雜,制作考究,底書“乾隆年制”四字章款。

參閱:香港蘇富比2003年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 0106號標的

RMB 12,650,000

468清乾隆  胭脂紅青花云龍紋雙夔龍耳抱月瓶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26.5cm

此瓶撇口,短頸,頸、肩處飾對稱螭龍耳,扁圓腹,橢圓形圈足。腹兩面以胭脂彩各繪一正面龍,青花繪朵云、海水江崖紋,頸、足墻繪如意紋、蕉葉紋相稱。紋飾順快流暢、色澤明艷動人。筆觸不癡不弱,造型栩栩如生。抱月瓶釉面寶瑩細潤、硬亮悅目。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胭脂紅釉不同于以往御窯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diào)的粉紅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出現(xiàn)于康熙晚期,亦稱“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為低溫彩釉,淺淡者為胭脂紅,濃重者又稱“胭脂紫”。它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紅釉中加金以低溫燒成,早期多施于薄胎白釉器上,施釉較薄,以便發(fā)色及流釉均勻,督窯官唐英在《陶成記事碑》中稱之為“西洋紫色”。此器色彩豐富艷麗,畫工細膩,為皇家陳設品中之精品。

RMB 8,510,000

469清嘉慶  松石綠地粉彩纏枝蓮紋開光御題詩文壺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高16cm

此壺直口,圓腹,長流,曲柄,矮圈足。器內(nèi)及外底均施松石綠釉,壺腹外壁兩面海棠形開光白地內(nèi)以礬紅各書嘉慶丁巳(嘉慶二年 1797)御制詩一首:“佳茗頭綱貢,澆詩必月團。竹爐添活火,石銚沸驚湍。魚蟹眼徐揚,旗槍影細攢。一甌清興足,春盎避清寒?!毕虏⒂小凹螒c丁巳小春月之中瀚。御制”款識,及“嘉”“慶”圓方二章。壺頸、足邊繪紅藍料彩花邊一道,壺肩飾如意紋一周,開光外飾黃地粉彩纏枝蓮紋,分區(qū)紋飾輪廓線均以金彩繪成。圈足內(nèi)松石綠地中央留白方地內(nèi),紅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備注:中國嘉德2003春拍 Lot2302

RMB 6,325,000

470清乾隆  胭脂紅地軋道粉彩纏枝蓮紋瓶

鑒賞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窯瓷器(四十七)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25cm

此瓶造型從荸薺瓶發(fā)展而來,敞口,鼓腹扁圓,造型典雅端莊,秀麗美艷,制作工藝難度極高。主體紋飾為纏枝西番蓮紋,頸部及口部下側(cè)輔助如意云頭紋,頸部上側(cè)圍繞蕉葉紋,圈足環(huán)繞回紋??诓考叭ψ愕阻傘~一周,瓶身裝飾圖案富麗華貴,構(gòu)思精細,構(gòu)圖繁密,畫面極具凹凸感,層次清晰。該瓶雍容華貴的皇家氣息,成為最令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之一。

乾隆帝對瓷器極為青睞,對瓷器燒造也異常重視,因此景德鎮(zhèn)御窯廠在乾隆年間燒造出許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工藝十分精細,圖案華貴、色彩艷麗成為此期御窯瓷器的特征,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本人的藝術(shù)欣賞品味。這一時期粉彩瓷器的燒制有兩個特點:在白地粉彩的基礎上燒制出色地粉彩,其中對胭脂紅的使用做到了運用自如;此外,粉彩瓷器上還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裝飾技法,即在色地上以尖狀工具剔劃出蔓草紋圖案,稱為粉彩軋道工藝,又有“錦上添花”之稱,以上兩種工藝主要是在琺瑯彩和珍貴的官窯粉彩瓷器上使用。

此件清乾隆胭脂紅軋道粉彩花卉紋瓶也采用了相同的工藝,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上述兩種工藝,畫面極具凹凸感、立體感,極具時代特征。

RMB 9,200,000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