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歌訣 01 初度襁褓孩提幼,總角垂髫笑不夠。 九齡黃口學指數(shù),幼學十歲習句讀。 金釵豆蔻女兒家,十五及笄成年秀。 束發(fā)志學男十五,弱冠二十戴上頭。 【注】 年齡稱謂:古人不同年齡有不同稱謂,需要了解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0歲:初度、孩提、赤子、襁褓 1歲:牙牙 2歲:孩提 8歲:總角(也泛指幼童階段)、童齔、始齔。 10歲: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豆蔻 15歲:及笄(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束發(fā)(男子十五歲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 16歲:二八、碧玉年華。 20歲: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又叫“弱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花甲、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 泛指老年: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 期頤:指百歲高壽。 圖:年齡稱謂匯總 02 愚鄙卑敝仆竊微,辱忝伏惟敢謙卑。 家大舍小令外人,謙恭有禮教化垂。 取字方便平輩稱,厭惡他人直呼名。 顯示志趣自稱號,郡望籍貫有點吹。 君主尊親不稱名,言談書寫要避諱。 【注】 古人稱謂非常講究: 1.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 2.稱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3.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如范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4.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5.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6.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柳宗元稱柳柳州。 7.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翱ぁ笔切姓^(qū)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如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其實韓愈是河陽人,但韓姓在昌黎最發(fā)達,所以韓愈自稱“韓昌黎”,哈哈,有什么意思??? 古人說話很講究禮儀,有“表謙副詞”和“表敬副詞”: 表謙副詞是表示自己謙卑的副詞,有“辱、敢、竊、伏(伏惟)、猥、叨、忝、愚、謬”等。 表敬副詞是表示對對方尊敬的副詞,有“請、敬、謹、幸、惠、蒙、垂、恭、鈞”。 【說明】根據(jù)山西陳琳老師的歌訣修訂充實。 來源:網(wǎng)絡。本文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若侵聯(lián)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