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在重建宋室江山抵御金軍南下時,有四位軍事統(tǒng)帥抗金功績最為突出,并稱為“中興四將”。他們是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锜。 中興四將圖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岳飛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人 ,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zhàn),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zhàn)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韓世忠 吳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晉卿,德順軍隴干縣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兵抗金,富平之戰(zhàn)失敗后,吳玠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史稱“微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吳玠汰冗員、節(jié)浮費,廣設屯田、修復廢堰,與胡世將創(chuàng)轉(zhuǎn)般折運法,使糧儲充足。吳玠和弟弟吳璘一起為保衛(wèi)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 吳玠 劉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人。南宋抗金名將,瀘川軍節(jié)度使劉仲武之子。劉锜驍勇善戰(zhàn),早年曾任隴右都護,多次戰(zhàn)勝西夏,深受其畏懼。受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zhàn)。后扈從宋高宗,兩次任權主管侍衛(wèi)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于順昌之戰(zhàn)中大破金兀術軍,并派兵協(xié)助岳飛北伐。次年,于柘皋之戰(zhàn)再破金軍。此后被罷去兵權,兩任荊南知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病而無功。劉锜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度,對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起到重大作用。 劉锜 四將之中唯有岳飛堅持一妻,且從不去青樓縱欲。吳玠曾花二千貫買了一名士人家(讀書人家)的女兒送給岳飛,岳飛以屏風遮擋問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你?!迸勇犃烁`笑不已,顯然不愿。岳飛便遣人送回。部將諫阻說不要傷了吳玠的情面,岳飛說:“而今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逸取樂之時?”吳玠得知后益發(fā)敬重岳飛。 南宋中興四將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為指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锜;另一說法為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這一說法來自于宋朝劉松年所繪《中興四將圖》。四位將領均有王爵,岳飛追封鄂王,劉光世追封鄜王,韓世忠追封蘄王,張俊追封循王。 無論哪種說法,岳飛都是中興四將之首,而韓世忠也是將功赫赫,然而劉光世和張俊則多有濫竽充數(shù)之嫌。其中劉光世在抗金時,大多是不戰(zhàn)而逃,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于投附為部屬,稱為“逃跑將軍”,此后淮西軍變也是出自他的軍隊;張俊更不用多言,協(xié)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制造岳飛謀反的冤案,造成岳飛被冤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