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guān)內(nèi)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溫陽通脈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中國當(dāng)代名醫(yī)驗方大全》。具有溫陽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臨床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的心陽虛衰,血瘀氣滯證。
目錄組成桂枝6~9g,熟附塊(先煎2小時)9~12g,丹參15g,瓜萎皮15g,益母草15g,當(dāng)歸12g,紅花4.5g,川芎6g,枳殼6g,廣木香6g,降香3g。 用法用量每日1劑,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藥液混合,分2次口服。 制法先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30分鐘,每劑藥煎2次。 功用溫陽活血,行氣止痛。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方義本方用熟附塊、桂枝溫通心陽;丹參、當(dāng)歸、紅花、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瓜蔞皮、枳殼、廣木香、降香行氣寬胸,使陽復(fù)瘀化,氣血暢行,冠脈舒通而心痛可止。吳氏認(rèn)為方中溫陽藥的使用及其用量十分重要,如心率顯著減慢者,附塊可加至20g,并增加先煎時間。注意:附子有毒,臨床用藥量超過15g時應(yīng)謹(jǐn)慎。 運用臨床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的心陽虛衰,血瘀氣滯證。 加減化裁如自汗,氣短,脈細(xì)數(shù),出現(xiàn)心陽欲脫者可加人參15g,另煎服;胸痛劇烈者加失笑散;怔忡不寐者,加紫石英、琥珀粉;煩熱口干、大便難者,加黃連、生酋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