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曼 編輯:小蘇 一個23歲的小伙子,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居然活活餓死在了自己的家里 。 這是真事。這個小伙子是河南省羅山縣朱堂鄉(xiāng)的村民楊鎖。 村民們說,楊鎖不是餓死的,是懶死的。 楊鎖有多懶?
楊鎖的父親叫楊繼春,為人忠厚老實,無奈家境貧寒,生楊鎖的時候楊繼春已經(jīng)46歲了。 老來得子,楊繼春夫婦對孩子可謂傾盡所有:當(dāng)時在農(nóng)村很奢侈的豬油饃,楊繼春給兒子一買就是兩個,同村的小朋友們看著眼饞,楊鎖卻經(jīng)常吃兩口就丟掉了。 后來楊鎖上了小學(xué),覺得學(xué)習(xí)辛苦,不寫作業(yè),老師批評他,他就告訴父母,老楊夫妻兩個人居然找到老師問罪。后來老楊花錢給兒子買了一個初中的指標(biāo),楊鎖滿地打滾不想去,老楊就依了他。 于是,楊鎖開始跟著父母種地、做生意。他有試著干點兒活,可父母總會說:“哎呀你別干了,別把手弄臟了”、“哎呀你快坐著吧,別把我兒累著了?!庇谑?,楊鎖就順勢躺下來,旁邊老父老母彎腰耕地。 楊鎖13歲那年,吵著要老鷹,老楊就去老鷹溝給兒子抓老鷹,可憐的老楊摔下了山崖,再也沒回來…… 老楊去世了,楊鎖的媽媽得叫楊鎖幫忙種地了,但那時候楊鎖根本已經(jīng)什么都不想干了,媽媽說多了,楊鎖就頂嘴,甚至打媽媽! 又過了幾年,媽媽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拖著病體一邊種地一邊伺候兒子,而楊鎖依舊每天閑晃,什么活都不干。有一天媽媽在門口水塘洗衣服,突然一陣眩暈,一頭栽進了水塘里。 那一年,楊鎖18歲。 他開始了向村民討飯、討煙、討錢的日子。 最初,人們都愿意幫幫他,但誰要施舍了他,他就總找誰,后來,人們只好躲得遠遠的了。 冬天,他為了取暖,屋里能燒的他都順手燒了,包括桌子、椅子、床。最后,父母留給他的房子變成了廢墟。 就這么過去了5年,在楊鎖23歲那年的冬天,他被村民發(fā)現(xiàn)在一口破缸后一動不動,凍餓而死。 楊鎖的堂哥表示,楊鎖是他們兄弟中最聰明、最英俊的。 可以說,楊鎖的悲劇是老楊夫婦一手造成的。 老來得子,嬌寵溺愛。老楊夫婦無微不至的呵護溺愛,使楊鎖懶惰成性,整天沉溺于舒適安逸的生活之中,在楊鎖主動提出要嘗試勞動時,老楊夫婦也因舍不得而阻止了孩子,使其喪失了自主生活能力。老楊夫婦自認為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了兒子,可恰恰是毀了孩子! 父母的最愛,往往是罪愛。 根據(jù)楊鎖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罪愛》劇照 有的人會認為:老楊夫婦是典型的貧困地區(qū)沒知識沒文化不懂教育的農(nóng)民,才會形成這樣的悲劇。但,我們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父母,有沒有反思過,我們其實也是在用無微不至的愛在阻礙著孩子的成長?。?/p>
而這些,都是孩子應(yīng)該自己來處理的事情。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穿衣吃飯,自己選擇游戲,自己學(xué)著和人交往,在老師的引導(dǎo)下習(xí)練化解沖突甚至超越?jīng)_突的方式…… 而父母,總是有意無意的在以各種愛的方式阻礙著孩子的發(fā)展。 父母對子女的愛,應(yīng)為之深遠計。父母思慮的不應(yīng)是當(dāng)下孩子的舒適安逸,而是未來孩子離開父母的懷抱,是否能獨立奔跑,且是按照他自己的姿勢暢快奔跑。 蒙臺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fā)生命,充實生命,協(xié)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fā)展這種精神。 作者簡介 |
|
來自: 健康慢走 > 《兒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