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么稱平民為“匹夫”?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這是顧炎武的名言,這里的“匹夫”就是指的普通人。 那古代為什么稱普通人為“匹夫”呢? “匹”,原來指稱數(shù)量,四丈為匹,二丈為一端,二端為兩,那么每兩就是一匹,長為四丈。 兩而為匹,那么這個(gè)就引申出相合之意。按照此意,夫,男子,婦,女人。兩者結(jié)合,故叫匹夫、匹婦。 后來,匹夫和匹婦就指稱沒有爵位的普通人。 《左傳·昭公六年》曰:“匹夫?yàn)樯?,民猶則之,況國君乎?”蘇軾的《潮州秀韓文公廟記》:“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br>“匹夫”還有有勇無謀的人,有輕蔑之意?!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胺驌釀惨曉唬骸藧焊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匹夫之勇”這個(gè)詞一直保留至今! 喜歡請您關(guān)注點(diǎn)贊!一起與您討論交流。非常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