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山一水是書,一石一樹是書,一花一霧,一個景點一段典故,均是攤開的課本,都是精彩的講述。大自然以它的渾厚,包容孩子們的錯誤;大自然以它的溫潤,哺育孩子們的靈秀。這是最美的課堂,這是最美的建構,這是至醇的享受,這是至愛的傾訴。我們把課堂搬進了大自然,大自然也就把我們推向了美的峰巔、詩的云谷。 ——曾元忠 短短兩年,他和孩子們的行程共計5460里,腳步遍及襄陽的山水田間,邁向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和老師們構建起內容涉及16個類別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形成了成熟的操作范式,使研學旅行成為襄陽市實驗中學一門常態(tài)化的特色課程。2018年,他被評為“全國最具人氣研學導師”,學校被授予 “全國研學旅行十佳課程學校”。對于一所地處中西部的初級中學而言,這一切不僅要求學校決策者有寬廣的教育視野,也是對其教育勇氣的一次考驗。 曾元忠(左三) 記者來到襄陽市實驗中學,在學校的知行堂里,我們見到了正在忙著設計新版研學旅行手冊的校長曾元忠。“知行堂”是學校研學旅行的展廳。這里記錄了襄陽市實驗中學研學旅行的每一條路線;這里有曾元忠和孩子們從各地收集來的“寶貝”,還貼滿了他和孩子們的照片。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校長帶領孩子們走過的春夏秋冬,看到了他們在由此延伸出的深度課堂里,由知識走向見識。 1 研學旅行,讓地方文化歷久彌香 古隆中曾是襄陽市實驗中學研學旅行的第一站。雖然是兩年之前的事,曾元忠回憶起來仍記憶猶新。帶孩子們走出校門去學習是他一直以來的心愿,“我相信只有讓學生走進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才可以真正豐富其自身的文化內涵。雖然現(xiàn)在很多家庭也注重帶孩子出去增長見識,但多是走馬觀花,沒有專家老師們的深度引導,沒有深入了解,真正的學習不會發(fā)生。” 為什么選定古隆中作為第一站?他認為學習地方文化是研學旅行的重要一課:“孩子們只有充分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才會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說起襄陽,曾元忠如數(shù)家珍:“襄陽的三國文化遺產(chǎn)十分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襄陽現(xiàn)存有50余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司馬薦賢、 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三國故事都發(fā)生在襄陽……” 出發(fā)前,師生們做足了功課。老師指導孩子初讀諸葛亮的《誡子書》,搜集三國故事和成語,還制作了現(xiàn)場互動用的卡紙。研學旅行過程中,曾元忠在武侯祠前講《諸葛亮出山前的準備》,帶領學生在隆中書院誦讀《誡子書》,登上騰龍閣齊誦建安七子王粲的《登樓賦》,在三顧堂講三國故事、說三國成語……回校后,學校老師還引導孩子們進一步梳理行程中的所學所思,讀賞議析被譽為千古第一奇對的《隆中對》、稱得上古代家庭教育家訓典范的《誡子書》、兵法著作之臻品《諸葛亮兵法》……學校希望,學生能通過切身感知更深入地了解本土歷史文化,從而對家鄉(xiāng)有更強烈的認同感。 此外,他們還帶孩子們去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隱居地鹿門山,到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米公祠,到東漢開國明君劉秀的家鄉(xiāng)棗陽漢城,探訪襄陽城市建設規(guī)劃館、科技館、博物館……襄陽市實驗中學的研旅課堂充滿了濃濃的家鄉(xiāng)味。在曾元忠眼里,家鄉(xiāng)處處是風景,處處皆課堂。“凡是教育生成的地方,就是課堂!”他如是說。 2 研學旅行,讓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落地生根 “‘研學’是核心,‘旅行’是載體?!痹以谝?guī)劃之初就明確了學校研學旅行的目標與定位。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一般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而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以文化課程為主,創(chuàng)新和實踐涉及較少。在這種情形下,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與社會參與能力就顯得特別迫切。“研學旅行能使學生獲得直接經(jīng)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積累參與活動的經(jīng)驗,自然應該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課程。”他說。 如何將學校的研學旅行課程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相結合?曾元忠強調了三點: 以研學旅行的真實情景豐厚文化基礎。研學旅行課程采用情景再現(xiàn)、類比聯(lián)想、質疑探究等形式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體驗,很好地延伸了書本中的文化知識。在九年級學生學習《岳陽樓記》時,他帶領孩子們前往毗鄰襄陽市的河南省鄧州市花洲書院。這里是范仲淹當年寫下《岳陽樓記》的地方。師生觀賞書院拍攝的微電影《范仲淹潑墨揮毫寫〈岳陽樓記〉》,體味作者當年的創(chuàng)作心境與報國情懷,并通過講述范仲淹的好學故事、勤政愛民故事、家風家訓故事等,使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更形象、深入、立體。 以研學旅行中的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老師們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研討方法,鼓勵并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鹿門山,孩子們發(fā)現(xiàn)歷史上的三位名人(龐德公、諸葛亮、孟浩然)都在此地隱居過?!澳沁@三個人 ‘隱’的原因、方式、結果有什么不同呢?”曾元忠拋出問題。學生們展開討論,綜合比較得出結論:龐德公是不求名利的“真”隱士;孟浩然因仕途坎坷“迫”隱鹿門山;與他們不同,諸葛亮的“隱”則是成就大事業(yè)前的“假隱”?!叭[”之迥異,真實代表了中國古代隱士生活態(tài)度的三種形態(tài)。這樣的比較性研究顯然已經(jīng)脫離了書本知識的框架,意在引發(fā)孩子們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以研學旅行中的集體活動強化社會參與。“這類集體活動提供給學生一種真實的集體生活感,有利于他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樹立勞動意識,培養(yǎng)他們適應陌生環(huán)境并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曾元忠回憶起前往堯治河的那次研學旅行。堯治河位于偏遠高寒山區(qū)湖北省??悼h,靠近神農架。在那里的兩天,堯治河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感染了研學的師生。學生們在此學會了砍柴、推磨,學會了與當?shù)睾⒆咏涣髡勑?。在山林里,學生們認識了不同的動植物,學會了如何辨別方向、如何獲取飲用水等生存技能。在他們看來,研學旅行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參與素養(yǎng)的最好途徑。孩子們同吃同住,學會了如何在集體中生活,也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3 研學旅行,讓課程內容豐富多彩 研學旅行在襄陽市實驗中學已成常態(tài),“我們學校的研學旅行不是只做一次,而是希望能夠長期地、全方位地、有秩序地開展下去?!?/p> 在學校的知行堂掛著一幅《襄陽市實驗中學研學旅行圈及行蹤圖》。圖中有古隆中、習家池、魚梁洲、鹿門山、鄧州花洲書院、武昌首義廣場、黃鶴樓、天安門、長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盧溝橋等孩子們已經(jīng)走過的30多個地方。其中最為典型的16個地方就是16個類別的研學旅行課程。 鄉(xiāng)土名人、漢文化、血性教育、理想教育、紅色教育、科技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這些課程結合本土實際,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課程架構,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形成了有效補充。從另一層面看,這一課程架構還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斑@是一場體驗式的大德育?!痹艺J為。 在清華大學的物理實驗室里,當教授為孩子們介紹完氬弧焊技術時,曾元忠巧妙地引發(fā)孩子對于未來職業(yè)的思考?!皻寤『讣夹g是一門實用技術,剛才教授也提到很多優(yōu)秀的技術工人。同學們,我們未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理論家,國家同樣需要更多有技能、有工匠精神的實用人才,這類人才同樣大有作為,同樣前途光明?!彼M璐私o孩子們灌輸全面的成才觀,或許學科成績不理想但動手能力強的孩子能從這番話中找到自信與新的目標。 在民族血性教育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中,曾元忠以“仰長山英烈,涵民族血性”為主題,把長山(抗日名將張自忠殉國處)及張自忠紀念館作為學校的“血性教育‘基地。每年到張自忠祭日,他都會帶學生去祭祀,講述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眾多血性故事,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谘越逃?,曾元忠還先后開展了“踏著劉公足跡,光大首義精神”“軍校共育參天樹,國防教育踏春行”等系列主題研學旅行。 在勞動教育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中,在尹集桃花嶺生態(tài)園,他每年和孩子們一起割稻谷,播麥子,栽芍藥,給果樹修枝……讓孩子們在動手中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 研學旅行課程體系的設計也透露出曾元忠一直以來的工作理念——要為孩子的長遠人生著想。他打了一個很實在的比方:“就像莊稼施肥一樣,用尿素施肥長得快但不精致,而我們施的是農家肥,是底肥,里面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雖然長得慢一點,但長得結實?!?/p> 4 研學旅行,讓教育資源最優(yōu)整合 研學旅行課堂多是在路上,開放性非常強。那么如何保障安全?如何讓課程實施落地? 為化解這一難題,學校于2016年成立了研學旅行處,配備了專職干部,并制定了規(guī)章制度和學期學年工作計劃。為確保研學旅行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安全性,學校在活動中合理分組,每6-8人一組,每組配一個老師或家長。 各班各年級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每一次開展研學旅行前,學校研學旅行處與家長進行充分溝通。家長們也積極參與其中,有的提供后勤保障,有的提供專業(yè)知識。對于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研學旅行處會邀請相關專家一同前往。曾元忠向記者介紹,目前學校在研學過程中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六個結合”:事前預設與隨機生成相結合,事前主導與行中引導相結合,傳統(tǒng)禮儀與現(xiàn)代藝術相結合,集體學習與個人自悟相結合,經(jīng)歷體驗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專家講解與教師輔導相結合(即雙師教學)。“學校、家長與社會的相互配合,令我們的研學旅行真正做到了‘研’‘學’‘旅’三者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教育固化資源與活化資源的最大融合?!?/strong>曾元忠說。 學校的知行堂不僅是學校研學旅行成果的展示廳,也是師生們研學旅行的記錄冊,還是未來研學旅行的規(guī)劃圖。曾元忠將研學旅行辦成了學校特色,傳遍了省內外。這個有意思的深度課堂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有機融合,也是學校促進學生以情育德、轉知成智的校本課程。在曾元忠和老師們的努力下,學校被評為湖北省研學旅行試點示范校、全國研學旅行課題校,還被授予全國非遺傳承與校本課程整合示范基地學校。 說到興頭上,曾元忠不禁哼唱起了由他自己作詞譜曲的“研學旅行之歌”?!俺缴n蒼,漢水湯湯,天藍云白是我家鄉(xiāng),推開窗兒,飛向遠方,家鄉(xiāng)處處是我們的課堂……”他將這首歌命名為《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在他看來,行走中的學習與發(fā)現(xiàn)比一切課本知識都更為深刻,且歷久彌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