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字是書法的母體,書法是漢字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 漢字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距今約六千多年?,F(xiàn)存最早的漢字體系是商代的甲骨文,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書法在不斷地演變,從甲骨文到金鼎文、石鼓文,篆、隸、楷、行、草的出現(xiàn),形成了一清晰可見的運行軌跡。 ![]() ▲甲骨文拓片,點擊放大可看到右上角的譯文 在中國書法的發(fā)展歷程中,隋朝并非僅僅是六朝風氣的延續(xù),而是“上接六朝,下開三唐”,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雖僅僅三十余年,但也有諸多可取之處。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終統(tǒng)一南北,結(jié)束了漢朝以來百余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非常重視文治,也很重視書法,隨著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統(tǒng)一,南北分立的書風也終于融合。 ![]() ▲大隋秘丹墓志 在隋朝書法中,存世可見的以楷書為主。 從結(jié)體來看,一是東晉、北魏一脈傳承的斜畫緊結(jié)類型,一是源于北周、北齊的平畫寬結(jié)類型。 ![]() ▲丁道護 啟法興國寺碑 局部 從風貌來看又分了四種:一是智永、丁道護作品代表的平和正美;二是以《董美人》、《蘇孝慈》為典型的峻嚴方飾,這兩者開啟了歐陽詢、虞世南的作品格局。 ![]() ▲隋董美人墓志 李盛鐸題跋本 立軸紙本清晚期拓本 (點擊放大查看) 三是以《曹植廟碑》、《章仇氏造像》為典型代表的渾厚圓勁;四是以《龍藏寺》為代表的秀朗細挺,《龍藏寺》號稱隋碑第一。這兩者又開啟了后世褚遂良、顏真卿作品的風格。 ![]() ![]() ![]() ▲龍藏寺碑 局部 隋朝書法家雖多為前朝遺老,但有三位不得不詳細介紹一下——智永、歐陽詢、虞世南。 ![]() 智永,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陳朝高僧,俗名王法極,字智永,號“永禪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是王羲之書法的忠實傳承者,亦有所變化,平正和美,體兼眾妙。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局部 智永從小就向蕭子云學書法,后來,蕭子云奉詔為梁武帝摹寫周興嗣所編寫的《千字文》。于是,蕭子云就讓其弟子智永做他的助手。 智永從此有機會進入內(nèi)府的藏書閣,閱遍了王羲之的諸多墨跡,并由此書藝大進,激發(fā)了他繼承祖法,傳諸后世的念頭。 為了專注學習王家書法,免除世俗干擾,智永和他弟弟一起遁入佛門,捐宅為寺,曰“永欣寺”。梁武帝為其所感動,特頒賜“永欣僧”匾額,以示褒獎。由此,智永被后人尊稱為“永禪法師”或“永禪師”。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局部 永欣寺后來改名為云門寺。據(jù)說,智永將傳家之寶《蘭亭序》帶到了云門寺保存。云門寺有專門的練書閣樓,智永發(fā)誓“書不成,不下此樓”。 智永這一練,就是三十年,用功之甚出了名,他將自己寫廢的毛筆筆頭裝滿了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自撰銘詞,稱之為“退筆冢”。 后來,登門求教的人絡繹不絕,踏破了他戶外的門限,最后只能用鐵皮來加固,這個故事后來演繹成了典故,叫”鐵門限“(一說“鐵門檻”)。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局部 相傳,智永當年曾寫了《千字文》八百本,散發(fā)給了江東諸寺各一本,以借佛門之力來推廣王書。 但到北宋時,宣和內(nèi)府內(nèi)僅存了七卷《真草千字文》,而到南宋至今則只有一卷留世,就是保存于陜西西安碑林的薛嗣昌石刻本。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局部 還有一卷則早在唐代就流傳到了東鄰日本,是保存完好的墨跡本。其余在中國本土的,到了南宋之后,都成劫灰。 墨跡本《二體千字文》藏在日本的東大寺,沒有署名,很多認為就是智永所作,但也有人以為是唐人的臨本,至今爭論不休。 ![]() 歐陽詢,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生于陳朝,家族為陳朝官宦。歐陽詢出仕于隋,但官職不高。后來竇建德建立了東夏,歐陽詢和虞世南被留用,歐陽詢曾任太常卿,即禮儀的最高長官。 再后來,唐統(tǒng)一天下,歐陽詢再次作為降臣入唐,任五品給事中,時年已65歲。歐陽詢?nèi)紊显蕖端囄念惥邸?,是匯聚漢朝以來詞章名篇的巨著。 ![]() ▲房彥謙碑 局部 他書學王羲之,而有自己創(chuàng)造,其字筆力險峻,清奇瘦勁。歐陽詢對王羲之書法作品非常珍視,相傳有一天,他在一個朋友家發(fā)現(xiàn)一本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學書的《指歸圖》后,欣喜若狂,愛不釋手,最后以重金買下。 歐陽詢把《指歸圖》當成寶貝,放在案頭日夜揣摩,刻苦學習,最后終于領悟了王羲之筆法的精髓,并用于自己的書寫。 當時,歐陽詢書法作品已經(jīng)受到了人們的大力推重,只要能得到一小幅他的書法真跡,人們便如獲至寶,將其作為范本進行臨摹學習。 ![]() ▲化度寺碑 局部 歐陽詢是位全能的書家,號稱八體(大小篆、隸書、真書、行、草、飛白、章草)盡能。其書法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 他的書法名聲之盛,讓他作為一個李建成集團中人,能得到朝廷重視。其代表作有:《房彥謙碑》(隸書)、《化度寺碑》(楷書),被姜夔、趙孟頫評為歐陽詢楷書之冠,唐拓本分別藏于英國、法國。 ![]() ▲九成宮醴泉銘 局部 歐陽詢一生勤奮,刻苦臨池,老而彌堅,其楷書代表作是《九成宮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是現(xiàn)今學習書法入門的第一法帖。 這是他76歲時的作品,也是他的稱心得意之作。這么工整嚴謹?shù)目瑫?,竟出自一個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之手,實在令人稱奇。 此碑法兼南北,既有北碑之遒勁雄強,又有南書之清雅秀麗,剛?cè)嵯酀腿藢の?。碑上之書筆法瘦硬通神,結(jié)字雍容婉麗,寓險絕于平正之中,法度森嚴,雅俗共賞,為千古名作,影響深遠。 ![]() ▲九成宮醴泉銘 局部 歐陽詢在世時聲名遠播到夷狄,如實夷狄之人看到歐陽修的筆跡,一定會斷言他是一個魁梧有力之人,足見歐陽詢字跡筆力險勁。 與歐陽詢齊名的虞世南也評價他說,隨便用什么紙筆紙筆,寫出來的字依舊能令人如意,可見歐陽詢書法技藝之精妙。 ![]()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陳朝名門望族之后,曾任陳朝五品官、東夏貳侍中、唐秘書監(jiān)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相比于歐陽詢的仕途坎坷,虞世南深受李世民倚重。 ![]() ▲孔子廟堂碑 局部 《舊唐書》記載,虞世南“性沈靜寡欲,篤志勤學”;司馬光稱,“世南外和柔而內(nèi)忠直”。 進入貞觀年間之后,虞世南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類書之一。 ![]() ▲孔子廟堂碑 局部 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zhèn)鳎纱嗣暩?。之后,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 因此,虞世南也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 ![]() ▲汝南公主墓志銘(下文有局部高清圖) 入唐時他已步入晚年,書法雖日漸遒勁,更見雅正,但積習久深,未見改體。他的書法“下筆入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虞世南繼承王書正統(tǒng),正迎合了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尊崇,后世也往往跟隨李世民的論調(diào)揚虞抑歐。 虞世南傳世作品可信的有《孔子廟堂碑》,原碑已毀,摹刻品藏于陜西博物館。虞世南傳世書跡尚有《汝南公主墓志銘》墨跡本。 ![]() ![]() ![]() ![]() ![]() ▲汝南公主墓志銘 局部 歐陽詢與虞世南二人,年齡相仿,經(jīng)歷相似,都在書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謂初唐書法雙星。但其二人人生際遇卻不盡相同,書法風格也頗有差別。可以說一剛一柔,一險一平。本質(zhì)上講,仍是古質(zhì)和今妍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