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名茲甫,出生年月不詳, 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后曾號令諸侯,試圖克己復禮,成就霸業(yè),卻遭失敗。雖然如此,《孟子》、《史記》仍將其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提到宋襄公,人們就會習慣性地想起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里批評的“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其實此一時彼一時,宋襄公作為以殷商遺民為主體的宋國的國君,充當?shù)氖且笊踢z民的精神領袖,其一生踐行的,是春秋后期就已經(jīng)比較稀少的,守規(guī)矩、講誠信、行仁義、敢擔當?shù)馁F族精神。 宋襄公祖先創(chuàng)建的殷商,《詩經(jīng)》中《商頌》有一首《玄鳥》這樣描繪,那個有著甲骨文和后母戊方鼎的傳奇王朝的來由: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br> 殷商六百年天下,終于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殷商滅亡,成周崛起。周朝的掌權者比較寬厚,不像后世君主,非要讓前朝君王死于非命。他們給了殷商后裔一條生路。 那就是周成王分封天下時的恩威并濟:命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承繼殷祀,在諸侯列強環(huán)伺、無險可守的平原中心地帶建立宋國,并授予宋國“公侯伯子男”的一等爵位的“公”國爵位。從此,殷商遺民的老老少少在周天子的統(tǒng)治下,保持著殷商文化的傳統(tǒng),在周文化的主旋律中,保持殷商的獨特文化,代代相傳。 到第二十代君主宋襄公繼承王位以后,不但模范遵行周天子制定的禮儀規(guī)則,行仁義之事,而且自覺站在道德高地,不惜以弱勢對抗強權。他說過:“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笨梢娭芴熳訉σ笊踢z民網(wǎng)開一面的恩情,到了宋襄公這一代仍然感恩牢記在心,言行自覺維護仁義道德,以禮待天下人、絕不乘人之危。 我們先從三個小故事,了解宋襄公的人生歷程。 1.讓國之美 公元前652年 ,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制,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墒撬诟赣H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他誠懇地勸說父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宋桓公將茲甫的話講給目夷聽,目夷也是謹遵仁義之人,聽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他感慨地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 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 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 為了躲避弟弟茲甫的讓賢,目夷干脆逃到了衛(wèi)國。 2.東宮圖治 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茲甫即位,即宋襄公。宋襄公封弟弟目夷為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當時諸侯中的“老大”齊桓公約各路諸侯到葵丘相會結盟。在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災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等等。 葵丘之會上,一代霸主齊桓公對宋襄公一見如故,初次見面竟然委托宋襄公照顧太子昭(即后來的齊孝公)。 3.平定齊亂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重病,齊國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 齊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盡管當時宋國十分弱小,但因齊桓公曾委托他照顧太子,受人之托、一諾千金!宋襄公決心全力幫助太子昭回齊國即位。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通知各路諸侯,共同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接替君位。由于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多數(shù)諸侯沒有理睬宋國的通知,只有衛(wèi)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盡管如此,宋襄公還是義無反顧地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fā)。齊國的貴族聞訊,把公子無虧等人殺了,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后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 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話說殷商滅亡后,殷商遺民多在齊、宋、衛(wèi)、魯這些國家。殷商遺民在周朝淪為下層人,宋襄公作為宋國國君,又是殷商王族后代,理所當然肩負著傳承弘揚殷商文化的使命。 一次會盟,宋襄公下令把姍姍來遲的鄫國國君投到睢河祭祀天神。很多人以為這是為了讓它國臣服,欺軟怕硬,其實宋襄公應是另有考慮。那個鄫國是夏朝后裔所建,夏朝被商朝所滅;商朝滅亡后,甑國又歸屬周朝。鄫國是夏朝遺民,與商朝是世仇。宋襄公那次“殺雞駭猴”,不過是為了喚醒殷商遺民的民族意識,讓殷商的遺民看到他弘揚傳統(tǒng)維護周禮的決心。 泓之戰(zhàn)前,宋國大司馬固向宋襄公進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可見宋襄公不僅僅是為了爭霸,更是為了復興殷商。用現(xiàn)代話說,宋襄公的行為更多是為了民族復興。 聰明的大司馬固看出了宋襄公的理想執(zhí)著。只是斗轉星移,天命早已不再護佑殷商王族,“復興”二字,又從何談起? 宋襄公明知時勢如此,卻不肯放棄。也許身為殷商后裔的他,有著自己的責任與無奈。面對氣勢洶洶前來興師問罪的強敵,明知裝備、戰(zhàn)力不如楚軍,宋襄公仍然決定,背水一戰(zhàn)! 于是公元前638年冬11月,春秋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zhàn)”打響了。 宋軍雖不如楚軍強大,但屯駐主力于泓水(渦河的支流,經(jīng)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靜待嘩,以逸待勞,以近待遠”,等待楚軍送上門來。如果時機選擇得當,或許能打個勝仗。 當楚軍渡河時,目夷請求傳令攻擊。宋襄公嚴厲拒絕:“君子不乘人之危,仁義之師不擊半渡?!钡鹊匠娙窟^河,正在擺陣勢的時候,目夷又請求擊鼓進攻。宋襄公又說:“君子不鼓不成列,不能貪圖眼前一利,丟掉萬世仁義?!?br> 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機往往稍縱即逝!雖然最終宋軍不畏強敵奮勇爭先,宋襄公沖鋒在前無所畏懼,宋軍還是大敗。宋襄公右腿中箭,回到母臺行宮養(yǎng)傷。公元前637年夏,宋襄公因箭傷崩裂去世。 宋襄公在位14年,估計去世時不到40歲。他的英年早逝,也讓宋國的殷商復興大業(yè)煙消云散。 這里有必要談談宋襄公戰(zhàn)場上遵守的、后人常常嘲笑的“規(guī)矩”。 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的諸侯除宋之外,非親即故都是兄弟朋友。身為周朝大司馬的姜尚(姜子牙),為了減少、避免諸侯之間刀兵相見的傷害,編撰了一部規(guī)范、處理諸侯軍事關系的《司馬法》。作為諸侯戰(zhàn)爭交往的游戲規(guī)則。 《司馬法》認為,戰(zhàn)爭是政治不能達到目的時的權衡(不是暴力)手段,戰(zhàn)爭必須“以仁為本、以義治之”。出兵打仗要講究“師出有名”,注重儀式性和威懾性,而不能一言不合大開殺戒。除非殺人可以安定社會,“殺人而安人,殺之可也”。 作為春秋時兄弟國家之間的君子協(xié)定,《司馬法》有以下主要內容: 1.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 2.逐奔不過百步(敵軍逃跑超過百步就不要追擊) 3.君子不重傷(對傷兵不能二次傷害) 4.不擒二毛(不抓年齡較大的兵) 5.不以險隘(打仗不憑借險隘) 6.不鼓不成列(對方?jīng)]有排好陣勢不能發(fā)動攻擊) 7.打仗不以攻城略地為目的 8.排兵布陣后只許攻擊一次,不能保持隊形嚴整的一方算輸 …… 春秋以前的作戰(zhàn)方式和戰(zhàn)爭理念與后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為主體,戰(zhàn)士人數(shù)不多,幾百輛戰(zhàn)車而已,每次戰(zhàn)爭一般不超過一天。那個時候的戰(zhàn)爭,更像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紳士間的決斗。譬如失敗逃跑戰(zhàn)車陷入泥沼請敵方幫忙推出的故事,歷史上都比比皆是。那個時候,在戰(zhàn)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小人行徑。 尼采曾經(jīng)說過,貴族最重要一個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這種“自尊”,是對自己尊嚴的維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所以真正的貴族,在立身處世中講原則、重規(guī)矩,時時處處符合“禮”。 宋襄公作為殷商貴族后裔,堂堂一國之君,言行舉止流露的,就是與生俱來的貴族風度。遵守禮儀,尊重對手,是他深入骨髓的觀念。打仗,他要贏得堂堂正正,贏得仁義高貴!最怕的,是破壞規(guī)矩,勝之不武,被天下人恥笑。 泓水之戰(zhàn)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襄公泓水之戰(zhàn)完敗的象征性意義在于,商周以來傳承《司馬法》以“成列而鼓”為基本特色的禮義之兵、仁義之師,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而以“詭詐奇譎”的三十六計為主導的作戰(zhàn)方式,漸漸全面崛起。 同時宋襄公的身死名滅,還標志著宋襄公一類的“君子”越來越?jīng)]有市場,而像孫武這類擅長欺詐伎倆的“小人”左右逢源、受人追捧。值得思考的是,宋襄公讓后世譏笑了數(shù)千年,而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則借著《孫子兵法》和赫赫戰(zhàn)功,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揚名千秋,笑傲青史。 從此,中國人的思維特征與行為方式發(fā)生質的改變,“成者王侯敗者寇”,成了人們衡量價值的基本尺度。現(xiàn)實世界通行的觀念演變成: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就可以無所顧忌地不擇一切手段。春秋時優(yōu)雅的騎士精神,面對面的決斗,逐漸演變成“三十六計”式的陰謀詭計。中國人忘卻了“游戲要有規(guī)則、行為要有底線”,忘記了在絕對的功利之上,還有一個絕對的道德。 從這個意義上說,宋襄公之死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正人君子的悲劇,也是中國社會不能良性發(fā)育、健康發(fā)展的極大的不幸! 為什么孔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 因為所謂“大義”的戰(zhàn)爭,在春秋宋襄公時代就已經(jīng)結束了。 記得老子《道德經(jīng)》有一句名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年少時不知所云,讀也讀不懂?,F(xiàn)在研究宋襄公的風云際遇,想想宋襄公之后,戰(zhàn)場、商場、官場“三十六計”的盛行,這才理解了老子為什么要提出“絕圣棄智”的深刻緣由。 河南省睢縣的北湖,是當?shù)匚ㄒ坏牡?,因為古城塌陷形成。西面的半個湖有美麗的湖邊公園,東邊的半個湖有個小島,小島上靜靜躺著宋襄公的墓地。 宋襄公墓又稱襄陵。睢縣古稱襄邑,就是因有宋襄公的襄陵而得名。 歷史總是留給后人去評說。有人說宋襄公固執(zhí)迂腐,不懂得與時俱進;有人則說宋襄公品德高尚,是位仁義君子。是的,宋襄公也許算不上一個出色的軍事家,算不上一個出類拔萃的政治家,以今天眼光看起來他這個一國之君當?shù)孟喈敗案C囊”。但他在那樣一個戰(zhàn)火紛飛、人性泯滅的亂世中,絕對是一個講禮儀、守信義、品德高尚的謙謙君子。 宋襄公短暫的一生固執(zhí)地堅持“以德服人”,即位后積極追隨齊桓公尊王攘夷的事業(yè)。齊桓公去世以后,他連續(xù)發(fā)起“鹿上會盟”和“盂之盟”,試圖堅持殷商文化,維護周王朝的禮儀信義。在“盂之盟”會上,宋襄公坦誠示人,只身赴會,不料一言不合竟遭楚成王綁架。后經(jīng)各國諸侯勸和,宋襄公才脫離魔掌。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用生命和尊嚴來維護周王朝禮儀的,恰恰是它取而代之的殷商遺民的杰出代表----宋襄公。這是何等的諷刺。 為了紀念宋襄公,睢縣政府在北湖的湖心島上為宋襄公修建了一座陵墓,而宋襄公原來行宮的陵墓早已不復存在。宋襄公陵墓前,常有不知何人擺放的鮮花,這或許是今人對宋襄公高貴品質的折服和追思吧。 最后請允許筆者以睢縣人趙永峰所做“七絕”詩結尾: 不識叢林自然則, 偏與強敵玩義戰(zhàn)。 身死霸滅天下笑, 都將此恨付湖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