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主義風格,可以說根植于中國的道教。他自幼在西蜀向往道教;出蜀后,在洛陽嵩山踏實學道;最后,在齊州加入道教,完成了學道的歸宿,形成了自己的文學上特殊的浪漫主義風格。 因為道教與道家思想在唐代非常興盛,早在唐王朝建立之初,就追認道家始祖老子為李唐宗室的祖先,將道教指定為“國教”。特別是李世民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時期達到了空前高峰,不僅三山五岳遍布茅山上清派傳人,豪門公卿、文人學士也深受影響。 李白這一生寫下了一百多首與仙道思想有關的詩文,其中在嵩山、茅山留下的詩篇頗為珍貴。 李白尋仙問道從古籍中,我們可以知曉,李白一直對尋仙問道有強烈的欲望,年少時就多次入山修道,后來又遇到志同道合的杜甫,一拍即合,一起找神仙去了,浪漫、灑脫、隨性。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這首詩作于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李白時年18歲。這是時候唐玄宗李隆基這個時候33歲,他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時期——開元盛世,雖然后期有安史之亂,但不可否認地是,總體上盛唐給文藝創(chuàng)造提供了溫床。李白的詩作浪漫、豪放,除了自己的寫作特點,與當時的歷史背景也有很大關系。 18歲的李白在這個地方玩耍: ![]() ![]()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jīng)。后來又與一位隱者居于岷山,修道學習。并且飼養(yǎng)了許多奇珍異鳥,由于經(jīng)常喂食,又心存善意,這些鳥兒不僅按時來吃食,還聽得懂召喚,可謂奇聞。 最后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道科考什么,翻閱了一些資料,都無所得,希望知道的朋友不吝賜教)。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老師,此人于開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長短經(jīng)》十卷。那時李白才十五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jīng)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業(yè),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譯文: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流水聲中,桃花還帶著露珠,香味也仿佛更香濃。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云氣,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寫作風格:此作的構思并不復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后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里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這是李白早期作品,風格清麗但筆法上還有青澀的感覺,與后期大氣中帶著瑰麗的流暢感略有不足。 背景: 根據(jù)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于寫景,真實自然,并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yōu)美生活境界。 ![]() 《感遇》李白與嵩山的緣分與元丹丘的緣分就是這樣開始的。 開元十四年,李白離開揚州,到了陳州(今河南淮陽)拜訪了老友刺史李邕后,順便來到了嵩山南麓的汝州。又游歷到湖北襄陽,在著名詩人孟浩然處結識了隱居嵩山的著名隱士元丹丘,在元丹丘的感召下,又升對嵩山仰慕之情。時隔六年,開元二十年,而立之年的李白終于來到了嵩山,盡訪嵩山勝跡。曾在嵩山修道的王子晉是李白的偶像,到了嵩山后,觸景生情,寫下了《感遇》一詩。 《感遇》 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金骨既不毀,玉顏長自春。 可憐浮丘公,猗靡與情親。舉首白日間,分明謝時人。 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 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采,飄落欲何依。 昔余聞姮娥,竊藥駐云發(fā)。不自嬌玉顏,方希煉金骨。 飛去身莫返,含笑坐明月。紫宮夸蛾眉,隨手會凋歇。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潔。巫山賦彩云,郢路歌白雪。 舉國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絕。 與嵩山有關的另一首尋仙詩,成于李白離開長安之后,未查到具體年份??赡芤苍陂_元二十年左右。 李白被稱為詩仙,不僅是因為他的詩飄逸灑脫,還有一個原因是李白好尋仙問道。據(jù)說,在嵩山少室山下石室中,住著一個女道士焦煉師,兩百多歲,不食五谷,身輕體健,行走如飛,千里之遙,朝發(fā)夕至,看起來就像四五十歲的樣子。這樣神仙級人物,李白自然是不想錯過問道的機會。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處尋求女焦煉師,一連找了多日,連焦煉師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煉師》一詩,表示尋到不遇的遺憾之情。現(xiàn)在,這首詩還刻在嵩山峻極峰途中,中岳行宮西南峭壁上。 《贈嵩山焦煉師》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 中有蓬???,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 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 八極恣游憩,九垓長周旋。 下瓢酌潁水,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 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 潛光隱嵩岳,煉魄棲云幄。 霓裳何飄飖,鳳吹轉綿邈。 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 紫書倘可傳,銘骨誓相學。 譯 文:嵩山的太室山與少室山相攜高凌青天,少室山上的貝多樹一年可開三次花,紫煙氤氤。山中有蓬萊海上仙客,宛如麻姑仙女。大道在心,喧塵莫染,心跡高韜,浮想聯(lián)翩。饑時就餐桂花的金鵝蕊,閑暇時每每精讀青苔紙寫的道書。宇宙八極恣意游憩,長在天宮九垓交際周旋。一瓢飲盡潁河水,身騎舞鶴來到伊川。晚上還歸空山去,身披秋霞獨眠。明月如鸞鏡掛在女蘿藤間,夜晚松風嚦嚦如鳴琴弦。潛影晦光隱居中岳嵩山,鍛精煉魄棲息在云幄。霓裳飄飖,鳳聲嚦嚦,綿綿不絕。愿你與西王母一道來看看我這個下謫人間的東方朔。如果焦煉師你可以收到我這封紫書,我將銘心刻跟你學習仙道。 ![]() 這個時候他在河南的這里 ![]() ![]() 《鳳吹笙曲》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元丹丘寫了很多首詩,包括我們熟知的他后期寫的《將進酒》,而這是他寫的一首送別詩。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載)元丹丘應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訪道,自其隱居處東蒙山西入長安,途經(jīng)兗州治城瑕丘,李白為他餞別,作此詩,時間約在是年秋冬。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煉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窮已。 欲嘆離聲發(fā)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云。 綠云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簡析:李白的這首詩是在他追求道教的至高境界途中,為友人寫的一首送別詩,既道出了對友人的別離之前,也暗示自己對道教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最后一句更點出,那個吹笙的王子晉一遇到道教神仙就一去不復返了,說明了道教文化的高深莫測。 ![]() ![]()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雖然與尋仙關系不大,但是確因與元丹丘相遇而寫,因此收錄。 ![]() 李白與杜甫的相遇李白與杜甫雖然相差十幾歲,但是脾氣相投,兩人相遇后一拍而合,找神仙去了。都是非常灑脫、浪漫的詩人啊。 唐玄宗天寶三年初夏,李白被賜金還山,來到東都洛陽。不期與詩人杜甫會面。1000多年后,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李白出京,有意移家東魯。杜甫知李白將游梁宋,尋仙訪道,有意追隨,相約同游。后北渡黃河,共登王屋。李杜游魯,一說是一次旅行,一說是梁宋后杜甫到魯訪李,李到齊州赴約。 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因而家喻戶曉。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岳,南臨黃河,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興盛時期。 杜甫追隨李白尋仙問道前后約二年,最后來到李白兗州家中小住。隨后返回長安,準備參加科舉。從此二人動如參商,竟成永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