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么喜歡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老子喜歡水的原因,還不僅僅在于此。在老子看來,水集中了道的最高規(guī)律,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的道家哲學的觀點,特別是道家的自然無為守拙示弱的生活哲學。 在解釋道德經(jīng)第八章的“上善若水”一節(ji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子的道家哲學,了解一下老子的人生哲學。 第一,道是老子道家哲學的最高原則。老子說道很難懂,看不見摸不著,是宇宙的最高原則,它是無法用語言來界定的。道在本質(zhì)上是無,但是它有駕馭了宇宙萬物,屬于有。 第二,人要道法自然。人也是道的一部分。道就是事物的規(guī)律,是本然,是自然而然的樣子。 第三,在人生哲學上,人要清靜無為,要融于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 第四,人要學會示弱,因為一切柔軟的東西,都最終擁有強大的蓬勃的力量,反倒是那些剛硬的東西,容易折斷,容易死掉。所謂強梁者不得其死。 第五,人要慈愛,要有一顆包容之心。老子說到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的時候,說他有是三樣寶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里面就包含了老子的道家的人生哲學。除了要慈愛,有包容之心和寬大的胸懷之外,還要活的簡單淡然,最好是人淡如菊平淡如水的那種生活。最后一條是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要去爭先恐后,以不爭之心去過生活。 這是老子的道家學說,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論述。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關(guān)于上善若水的思想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一段的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認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有條有理,辦事善于發(fā)揮能力,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水是最接近道的,為什么呢?我們來看看水的幾種優(yōu)點,或者說水的生存方式,對我們?nèi)祟愑惺裁磫⑹尽?/p> 第一,水是天下最為柔弱的東西。所以說有柔情似水的說法。 第二,水也是天下最為堅強的東西。所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水依靠自己鍥而不舍的頑強的毅力和堅持,最終卻能戰(zhàn)勝一切強大的東西。 以上這兩點,不正是老子強調(diào)的柔弱示弱的哲學嗎?老子的守弱示弱的哲學,其實并不是讓我們做柔情似水柔軟無骨,而是要學水的堅持和頑強。 第三,水可以包容一切。水正是包容小河小溪的水,最終才成就了汪洋大海。所以水又有包容慈愛的特質(zhì)。這與老子的三寶是極為相似的。 第四,水是奉獻者。水滋養(yǎng)萬物,但從來不去爭功,也不去抱怨,而是默默地做貢獻。這不正和老子的不爭哲學一脈相承嗎? 接下來,老子從政治、社會、人的價值觀等方面,從水的各個方面的善,繼續(xù)進行論證: 心善淵:人的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寬廣。 與善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我們要學水的精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也要實踐不爭的精神,唯有不爭,才沒有人與你爭,這樣你就能成為最偉大的強者。這個不爭,不是說讓我們心如死灰什么也不干,老子告訴我們,爭還是要爭的,關(guān)鍵是要以不爭之心來爭。這才是道。 言善信:水如鏡子,是真實地反映萬物。人也應(yīng)該如水一樣恪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治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要像水一樣,順勢而為。 動善時:水總是依規(guī)律應(yīng)時而動,人也應(yīng)該順勢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