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已故歌壇巨星鄧麗君以其婉約秀麗、剛柔并濟的鄧氏唱腔創(chuàng)造了一種淡淡幽情式的經典美學,為現代華語樂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為止,已有不少音樂學院的學生或音樂界的學者對她的演唱藝術進行了學術性的研究。然而,現有的學術文獻普遍將鄧麗君的演唱音域定義為“不夠寬廣”“沒有高音”“局限在自然聲區(qū)”,而這些結論的背后又缺乏充分的客觀數據予以論證,因此未免難以讓人信服。本文以鄧麗君的演唱音域實測數據為切入點,旨在對目前學術界已有的結論進行駁論,同時對鄧麗君低、中、高三個音區(qū)的演唱技術進行分析,從而為聲樂愛好者提供一份參考。 關鍵詞:鄧麗君,聲樂,流行唱法,音域 一、鄧麗君歌曲音域統(tǒng)計概述 鄧麗君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共演繹了千余首歌曲,語種及方言涵蓋了漢語、粵語、閩南語、日語、英語、印尼語等,歌曲類型涉及民歌小調(如《采紅菱》《鳳陽花鼓》)、戲曲選段(如《小放?!贰督嫉馈罚?、中文流行、歐美流行、日本演歌以及東南亞民謠(如《甜蜜蜜》《船歌》)。在這些歌曲中,不乏音域跨度很大的作品。例如,她在82年演繹的英文歌曲《未曾有自我》(I’ve Never Been To Me)以及91年演繹的日文歌曲《真夏の果実》音域均超過了兩個八度,達到16度。其中,前者的最低音為小字組的f,最高音已達小字二組的g2,這個高音已達到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作品的高度;后者的最低音為小字組的#d,比一般通俗女聲的低音g低出大三度,最高音達小字二組的f2,亦超出通俗女聲的實務高音區(qū)。而這兩首歌鄧麗君都演繹得相當出色。此外,她的《何處是我歸程》《秋冬》音域均達到14度,《千言萬語》《天黑黑》《往事如昨》《片戀酒》(日)《六本木搖籃曲》(日)等眾多作品音域達到13度,這些歌曲都接近兩個八度,超過了一般流行歌曲9度至12度的音域。 在高音方面,鄧麗君絕大多數作品都會涉及c2以上的高音區(qū),除了上面提到的兩首16度的作品分別達到f2和g2這樣的絕對高度外,《我只在乎你》《小村之戀》《郊道》《Designer Music》等作品達到小字二組的d2,《淚的小雨》《愛的理想》《星》《秋冬》等作品達到小字二組的#d2,這些高音均達到通俗唱法女聲的第二換聲區(qū),也是絕大多數通俗女聲作品的極限高音。我們熟知的一些高音歌曲,例如加拿大著名女歌手席琳·迪翁演唱的《我心永恒》《愛的力量》最高音與上述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均為同樣的高度。《背新娘》這首作品則開啟了華語女歌手能在e2用真混聲連續(xù)咬字的先河。 以上數據均表明,長期以來業(yè)內外的聽眾僅從鄧麗君幾首代表作“聲音輕柔”的表象得出的“音域不寬”“沒有高音”“局限在自然聲區(qū)”的結論是錯誤的。 二、鄧麗君低、中、高三個音區(qū)的演唱技術特點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鄧麗君雖然以甜美婉約的風格著稱,但是她的歌唱音域很寬廣[1],她的低、中、高三個音區(qū)也各有特點。 在中、低音區(qū),她一方面能夠在氣息的支持下,打開胸腔 ,將字(音)放在上支點唱出,音色醇厚,不顯空虛,同時也保證了音與字的協(xié)和、統(tǒng)一[2]。。例如,她所演唱的日文歌曲《六本木搖籃曲》開頭集中在女生低音區(qū)的e至#f連續(xù)咬字,便體現了這一技術特點。另一方面,她還擅長運用氣聲,即有意讓聲帶不完全閉合,為中低音的抒情增添一種輕言絮語般的親切感,形成亦說亦唱、亦唱亦嘆的效果,這在她的中文代表作中均有體現。 在高音區(qū),她的技術則更加豐富多元。鄧麗君最擅長的技術就是“高音弱唱”,而弱聲可謂聲樂學習中最難攻克的技術。在代表作《在水一方》中,鄧麗君唱到“我愿逆流而上” “我愿順流而下”這兩句時,高音處聲帶充分閉合,并嫻熟地運用美聲唱法中所提倡的高位置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共鳴點集中于前額的“面罩”,使得發(fā)出來的聲音弱而不虛、圓潤通透、清澈集中[3]。此外,鄧麗君的強聲技術亦可圈可點,在由京劇改編的黃梅調歌曲《郊道》中,鄧麗君一改平日小家碧玉的歌風,將整首戲歌演繹得剛柔并濟、蕩氣回腸,中高音b1至高音d2的銜接一氣呵成;在動感的英文歌曲《Designer Music》中,她亦在高音d2處進行了輕松自如又不失爆發(fā)力的連續(xù)咬字。在e2以上的高音區(qū),鄧麗君亦會融入美聲唱法的混聲技術,既體現了發(fā)聲的科學經濟,同時保證了音質的柔和圓潤。在各個聲區(qū)的銜接過渡上,鄧麗君擅長用弱聲磨平換聲點,盡量避免出現真假聲切換不自然的兩段嗓。 綜上所述,鄧麗君的唱法是集科學性、藝術性、民族性、時尚性為一體的演唱藝術。 三、給摹鄧者的演唱建議 鄧麗君的歌曲受到兩岸三地不同年齡階層的喜愛,翻唱愛好者、專業(yè)模仿者亦層出不窮。然而,人們普遍有個誤區(qū),就是認為鄧麗君的歌只需要一個八度就能輕松上口。然而實踐證明,很多優(yōu)秀模仿者能夠摹唱的鄧曲十分有限,一旦碰到像《海韻》《襟裳岬》《愛的理想》這類高音區(qū)集中咬字的曲目就不得不采取降調等手段。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鄧麗君的歌曲對演唱者的音域還是有相當高的要求,要想唱好鄧麗君更多的作品,演唱者最好要擁有兩個八度的音域,同時應當認真思考以下問題:怎樣將高音唱得輕柔又不失力量,怎樣將音色統(tǒng)一不分裂,怎樣將咬字斷句唱得意味悠長,這幾點全是翻唱鄧麗君應該首先解決的技術難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