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樂教育”的呼聲漸高,不少家長打著“快樂教育”的旗號讓學校減負,甚至直接干預學校的教學管理,令老師、學校與家長、社會之間出現(xiàn)矛盾面。 大部分家長認為:
親愛的家長們,可能你們還不清楚對于孩子來說,釋放天性意味著什么。過度的自由,會令教育失控。 當前教育最大的騙局,叫做“釋放孩子的天性”,希望家長能意識到放養(yǎng)與教養(yǎng)的巨大區(qū)別。 1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我們自小聽老師、長輩強調(diào),卻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忘了它的重要性。 以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 2017年暑假,一則“熊孩子將2歲女童關(guān)進電梯”的新聞,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在某個小區(qū),3個孩子一起走進電梯里,其中一個男孩按亮了18樓的按鈕。到了9樓,3個孩子都走出電梯了,這個男孩卻將一個不到3歲的女孩抱進電梯里,自己走了出來。 過了很久,小女孩的家人一直沒找到她,有人說聽到墜樓的聲音,這才在天井發(fā)現(xiàn)了小女孩。 遺憾的是,小女孩已經(jīng)沒了生命體征了。 原來,電梯將小女孩帶上了正在裝修的18樓,因為沒有安好護欄和玻璃,走出電梯的小女孩墜樓了。 而那個戲弄小女孩的男孩,看他嫻熟的動作,估計不是第一次搞“惡作劇”了。 記得某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在犯罪面前,只有好人和壞人,沒有成年和未成年。 面對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家長總愛用一句“孩子貪玩是本性”來解釋,仿佛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他們只是貪玩,他們的任何行為包括犯錯都值得原諒。 可面對這個案例,面對血淋淋的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假如孩子不遵守規(guī)矩 ,枉顧法則,所面對的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古語都說,“慈母多敗兒”,“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些至理名言揭示了父母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教育子女絕對不能姑息遷就,教會孩子“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才不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2 無引導,不為人才 從教多年,越來越覺得如今的教育關(guān)系之所以存在矛盾,最主要還是源于家長的護犢之情。
就在去年,有家長在學校門前拉橫幅,上面寫著“老師辱罵、毆打老師!天理難容!”可多方面都證明事實完全相反。 校內(nèi)教工表示,這個孩子從來不好好聽課,不僅當面頂撞老師,上課時間在校園亂跑,甚至在教師辦公室搗亂。老師只是教訓了他幾句話,他回家就向家長告狀了。家長也不弄清楚事情,直接鬧到教育局。 我們不妨假想,假如家長用他的方式為孩子贏得了“公道”,從此以后,老師就不敢管學生了,因為怕被告狀,怕被家長鬧上學校,鬧上教育局,還怕弄丟了工作。 在家校矛盾的折騰中,老師的責任心被狠狠打擊,誰還老師一個公道呢? 這件事情上沒有贏家,輸?shù)闹粫呛⒆樱?/span>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過:當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時,孩子自然會閃耀璀璨的光芒。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當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成功,教育就會越成功。 反之,如果家長常常流露出對學校與老師的不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對學校與老師產(chǎn)生偏見,不愿好好學習,其后果難以想象。 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yōu)雅的過程,需要通合老師、家長、學校三方力量來引導孩子,才能賦予他們最強大的教育力量。 3 無用心,不會成長 當前備受家長推崇的“快樂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學得開心,學得輕松,學得容易。 因此,接受家長的種種投訴與質(zhì)問,幾乎成了老師的日常工作。
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家長的行為我們可以理解,但并不贊同。 一來,家長的放任并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在過于松懈的教育下,孩子不會好好學知識,也不懂得為人處世,只會“明珠蒙塵”; 二來,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yè),如果小時候不打好基礎(chǔ),以后的路會越來越難走,最后害的還是孩子自己。 大部分人小時候總覺得老師太嚴厲,長大后卻明白,假如當初老師不嚴格要求自己,自己就不會用功,更不會取得成功。 “嚴師出高徒”,古時候說的話到現(xiàn)在都很有道理,沒有老師天性嚴格,也沒有老師愿意故意板起臉對待學生,但因為他們對教育事業(yè)負責,對孩子負責,所以不得不采用嚴格的教育手段,教會孩子用心對待學習,用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學會對人生負責。 教育從來都不是溫柔的更不會是快樂的,相反,教育更需要的是堅實而強大的力量。 只有當教育具備足夠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在孩子的心靈中播種下成功的種子,引導他們不斷努力,奮斗,拼搏,進取。 4 無磨礪,不懂珍惜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釋放孩子的天性”就等同于順著孩子的心意,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 家長們可能不清楚,這種教育方式會養(yǎng)出怎樣的孩子。 前段時間,新聞報道了一個“留學2年敗光200萬”的男孩,本是全家驕傲的他成了全國人民嘲笑的對象。 18歲以前,男孩是全家人都疼愛的寶,不管提出什么要求都被立刻滿足,哪怕要奶奶冒著暴風雪出門買面包; 18歲以后,家里人決定送孩子出國留學,這個留學2年匆匆肄業(yè)的男孩花光了200萬,帶著戒不掉的游戲癮歸來,每天就坐在床上打游戲,連吃飯都要奶奶端著飯碗來喂。 社會“巨嬰”之所以存在,離不開父母的縱容與溺愛。 不吃苦的人生,才是真的苦;不經(jīng)過磨礪的人,不會成長,也沒有前途。 每位家長、孩子都應該明白,在學生生涯這個階段所吃的苦根本不算什么,還可能是人生難得的“甜”: 你能在老師、父母的幫助下解決難題,完成學業(yè),即使遭遇挫折與失敗也能得到長輩的安慰; 你能在窗明幾凈的舒適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不斷豐富自我,而這一些在長大之后通通都不再有。 我們已經(jīng)擁有了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家長老師的關(guān)懷與幫助,如果不好好珍惜,那就沒辦法完成學業(yè),就是對自己成長的不負責。 法國作家雨果說:“命運遞給我一個酸的檸檬,是讓我們設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檸檬汁?!?/span> 智慧和命運交戰(zhàn)時,若智慧有膽識、敢作敢為,命運就沒有機會動搖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只有經(jīng)歷一番磨礪,我們才能成為璞玉,綻放燦爛光芒。 版權(quán)說明:本文經(jīng)「教師E家」(ID:jiaoshiEjia)授權(quán)轉(zhuǎn)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里是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教育交流平臺!教師E家 為用戶提供教育資訊,教學心得,教育時事分析,愿您在教育路上不再憂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