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父母事業(yè)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后果。 把天才培養(yǎng)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別錯過了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比如:
重新認識母愛和父愛 母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給父親的建議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
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的問題多大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愛是一門藝術,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后果非常嚴重。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10—14歲時人生最重要的黃金閱讀期。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有效閱讀,講給孩子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做父母,高境界就是孩子把你當朋友 我始終認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朋友式的關系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獨立,二是平等。 獨立,就是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當然,父母自己也是獨立的靈魂,而正是通過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鮮明地意識到這一點,從而學會也尊重父母。 有些父母往往把孩子視為一個寵物,甚至視為一個實施自己的庸俗抱負的工具,其結果恰恰是扼殺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使孩子成為靈魂萎縮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獨立的靈魂,彼此的關系就應該是平等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商量的氛圍。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商量。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理解力之時,家庭的事務,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據情況適當地征求孩子的意見,使其有參與感和被信任感?!?/span> 另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交流的氛圍,經常聊天和談心,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擔孩子的憂愁,共享雙方的喜樂,溝通彼此的心靈。 真正愛孩子,讓孩子現在就快樂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是要有品格的,并不是說你出于對孩子的愛,為了孩子的好,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真正愛孩子的話,應該讓孩子現在就快樂,而且讓他一生能夠健康的成長。 如果孩子現在就不快樂,人性是扭曲的,將來有的是苦吃了。父母沒有警惕到這一點的話,那這個愛品格太低,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僅僅表現在物質上的關愛,或者是一些具體處境上的關愛,譬如為他上一個好學校,為他買車買房,安排人生,甚至為他出國,都做好準備,這就算盡到責任了?不是這樣的,最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關愛。 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有的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星、光芒四射,卻不知星星也有恒星與流星之分。 有的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沙、前途渺茫,殊不知哪怕他即使是一粒沙,若蚌能夠用心守護,最終捧出的卻將是珍珠。 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個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 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guī)律的現象。譬如說,我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 一個自己拼命奮斗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無奈。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進一個名牌學校,謀一個賺錢職業(yè),這種東西怎么有資格成為人生的目標? 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六句家庭教育箴言,家長必須知道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yōu)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就像全國十大杰出母親沈麗萍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適應。 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對于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于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yè)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