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一個世界性話題。當許多中國家長為過度保護孩子、寵出脆弱的“溫室花朵”自責時,西方家長也在為同樣的問題發(fā)愁。 幫孩子鏟除一切障礙的“割草機父母” 據(jù)美國《今日美國》報網(wǎng)站報道,過去,美國人把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父母稱為“直升機父母”,如今“割草機父母”(為孩子鏟除可能面對的一切障礙的父母)成了熱詞。在丹麥和荷蘭,這樣的父母又被稱為“雪犁父母”。 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是父母的天性,但這樣做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可能讓他們將來吃大虧。美國《赫芬頓郵報》近日刊文,探討了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允許孩子失敗的父母,培養(yǎng)的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情感技能和品質(zhì):堅持不懈、自信自控、專注、有耐心?!眱和睦韺W教授基姆·梅特卡夫告訴《赫芬頓郵報》。 但是,媒體人杰西卡·拉希指出,眼睜睜看著孩子失敗,這幾乎違背了父母的天性。父母們看到“教育不公讓孩子更難上大學”之類的新聞就會嚇得不行?!爱斆鎸δ切┛膳碌那榫皶r,我們傾向于進入‘保護性父母模式’,這在進化上是理性的?!崩Α逗辗翌D郵報》解釋說,“但我們其實有點兒反應過度,甚至杞人憂天了。挫折對孩子們來說是有益的?!?/p> 正是因為父母有保護孩子的本能,所以更有必要冷靜下來,后退一步,認清對孩子而言什么是真正的威脅,什么是成長的一部分。 “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機會失敗或犯錯,就永遠不會意識到他們可以觸底反彈?!苯逃睦韺W家米歇爾·博爾巴對《赫芬頓郵報》說,“你的孩子學會反彈,不是因為你告訴他們他們可以,而是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日后遇到更棘手的挑戰(zhàn)時,他們就會意識到,‘嘿,我能行!’” 只有在失敗中才能學會應對逆境 “我們不能什么問題都幫他們搞定?!崩Uf,“那些走后門讓孩子上名牌大學的家長其實是害了孩子?!睋?jù)《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大學錄取丑聞曝光后,一些涉事學生在校園里成了過街老鼠。 拉希表示,通過賄賂讓孩子進入他們本來進不去的大學并沒有解決問題,而是制造了新問題。如果孩子的素質(zhì)配不上新環(huán)境,他們會很痛苦,這最終會削弱他們的能力和自尊。 幫助孩子建立自尊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將父母們的自我價值和孩子的成就分開。像一份職業(yè)一樣,父母傾向于尋找一些具體指標來衡量自己到底干得怎么樣,但養(yǎng)娃沒有成績單或者工資條,所以家長只能把孩子的成就視為評估績效的指標?!案改刚J為,‘我的孩子在一場比賽里進了3個球,這意味著我是個A級父母’,或者,‘我的孩子贏得了國家奧賽金獎,我算得上是個A+級父母了吧’”。 拉希表示,這種心態(tài)會誘使家長掃除孩子們可能面臨的障礙或者挑戰(zhàn),無意中剝奪了他們在失敗中學習的機會。當然,沒人愿意看到孩子受挫,但人只有在失敗中才能學會,如何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應對逆境。 讓孩子們感到沮喪并努力克服之,拉希稱之為“適當?shù)睦щy”?!盀榱藦倪m當?shù)睦щy中受益,孩子們必須經(jīng)歷沮喪,重新定位自己,深吸一口氣并堅持下去,以便克服這種挫敗感,并在最終搞定問題時感受到成就感?!彼f。 拉希鼓勵父母改變做父母的方式,專注于“支持性養(yǎng)育”(讓孩子們更多地控制任務的細節(jié),自行面對并克服困難),而非“指導性養(yǎng)育”(告訴孩子們所有事情該如何去做,他們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作為父母,我們非常喜歡努力讓孩子感到自信,這種信心就像空洞的樂觀情緒。”拉希說,“當孩子真正推進一些事、嘗試一些事,搞砸了,再做一次,然后真正實現(xiàn)了某些目標,這是真正的自尊,而不是某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或她,你真棒、你行、你一定行?!?/p> 挫折教育需要堅持 挫折教育不意味著孩子們一定要摔個大跟頭。拉希建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進行這樣的教育,比如教孩子們怎么使用洗碗機,然后讓他們自己操作。孩子不可避免地會犯錯,但這是一個學習機會。 “如果有盤子沒洗干凈,你可以拿給孩子看,說:‘看,因為你準備工作沒做好,所以臟東西還留在盤子上呢。咱們一起看看怎么辦。下次你就會記住,如果不先把上面的殘渣沖掉就放進機器,盤子是洗不干凈的?!?/p> 去機場也是個機會。拉希會特意早點兒到機場,這樣就可以對孩子說:“我們現(xiàn)在該去哪兒了?我們該先做什么?”這樣以后孩子自己旅行時,就會游刃有余。這種類型的教育往往需要額外的時間和計劃,但這是值得的。 挫折教育無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堅持。拉希的兒子很喜歡當?shù)匾患仪煽肆Φ辏?jīng)常嚷著想去。每當他這么要求,拉希就會把他拉到店前,給他一張鈔票說:“自己進去吧!”孩子不愿自己進去,只得和媽媽一起離開。母子倆在一年的時間里多次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有一天,兒子決定自己進去。 “這對他來說是個轉(zhuǎn)折點,他不再害怕與商店里的人交談了。”拉?;貞浀?。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她建議家長讓他們自己填寫學校的表格,或是自己打電話與醫(yī)生預約,“對我們來說,這些事再普通不過,但獨立完成這些事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p> 博爾巴建議家長把頭腦風暴作為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幫助他們練習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你的孩子犯錯時,不要忙著責備。”博爾巴說,“而是改問‘你從中學到了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咱們想想接下來怎么辦’。如果孩子們意識到應該三思而后行,他們就不太可能再犯類似錯誤?!?/p> 博爾巴建議讓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并讓其參與制訂解決方案。假設孩子最近成績不好,不要急于呵斥他們,而是問:“你覺得該怎么辦?要不要和老師談談?請個家教怎么樣?”讓孩子和你一起思考怎么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和解決問題本身一樣重要。 對于年齡更大的孩子,博爾巴建議使用新聞事件作為對話的起點,美國大學錄取丑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皢枂柲愕暮⒆?,‘你聽說過那些父母的所作所為嗎?如果我做了類似的事情,你會怎么想?’他們的反應很值得一聽。如果孩子沒反應,就問,‘你的朋友怎么想?還有其他人討論這件事嗎?’這招兒很好使”。 家長要以身作則。分享自己從失敗中走出的故事很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親眼看到,你在面對逆境時會保持樂觀?!耙蚝⒆觽鬟_一個信息,即無論我們多大年紀都會失敗,重要的是我們會勇敢堅持,并且學到教訓?!泵诽乜ǚ蛘f,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謙遜態(tài)度。 在博爾巴看來,父母不一定要當著孩子的面呼天搶地(比如,“哦不,我剛剛破產(chǎn)了!我該怎么辦?”),但可以說“哦,天啊,我剛把這個項目搞砸了”,然后最好跟上一句,“但下次我會注意的”。 在拉希家,每個人都列出了他們希望在接下來3個月里完成的3件事,其中一件必須有點兒“可怕”。她自己的目標包括尋找新的出版商,學習彈吉他,以及在40多歲的年紀自學代數(shù),以克服她的“數(shù)學恐懼癥”。 拉希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孩子們看到父母在嘗試一些新事物、遭遇挫折,并且知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的孩子們看著我這樣做,搞砸了,然后再試一次。”她說,“這是我們可以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但我們總是想隱藏這一點,因為我們希望他們覺得我們是完美的,然而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我們不是?!?/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