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露濃 一作:雨濃) 樹深時(shí)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 桃花帶著幾點(diǎn)露珠。 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 正午時(shí)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云氣, 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 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注釋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shí)期的李白曾經(jīng)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 不遇:沒有遇到 吠:狗叫。 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樹深:樹叢深處。 青靄:青色的云氣。 倚:靠。 ----------------------------------------------------- 賞析 此作的構(gòu)思并不復(fù)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所以,吳大受說:"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 (《詩筏》)當(dāng)然,并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jīng)寫得盡善盡美了,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后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里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 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diǎn)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郁。這說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 2017-12-26 ![]() “樹深時(shí)見鹿,溪午不聞鐘”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古詩詞作品《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shí)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釋】 ?、糯魈焐剑涸谒拇ú】h北五十里,青年時(shí)期的李白曾經(jīng)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品停汗方小?br> ?、菐稘猓簰鞚M了露珠。 ?、葮渖睿簶鋮采钐?。 【譯文】 山泉流水聲透過陣陣犬吠,桃花圍著流水盛開。幽深的樹叢里時(shí)而有野鹿跑過,靜靜的溪邊午間沒有鐘聲傳來。 【賞析】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zhuǎn)。 首聯(lián)兩句展現(xiàn)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jìn)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lián)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diǎn)出了入山的時(shí)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lián)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lián)“樹深時(shí)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jìn)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jìn),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shí),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shí)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jīng)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shí)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shí)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huán)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lián)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cái)⑹拢阂浴皶r(shí)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不聞鐘”與題中“不遇”遙相呼應(yīn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