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流的一場詩意狂歡,第一行書背后,竟藏著這樣的風(fēng)流韻事。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fēng)雅集會。 清幽的山水、秀麗的風(fēng)景吸引了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等社會名流的捧場。 當(dāng)然,羲之家的幾個孩子獻(xiàn)之、凝之、渙之、玄之也跟隨父親出來了。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xì)雨綿綿的雨季,而這天天氣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fēng)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聲聽得人神清氣爽,山間的景色更是恬靜宜人! 為應(yīng)上巳日的習(xí)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在春意綿綿的大好時節(jié)里,祈求著消除病災(zāi)與不祥。 為了活躍氣氛,有人想出了流觴曲水的玩法兒。 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澄澈的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途中,觴在王獻(xiàn)之面前停了下來,不滿十歲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沒做一句來,也被罰了酒。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 四十二人的風(fēng)流集會與美好時光,不知不覺地就在曲水流觴和飲酒作詩中悄然流逝。 為了把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來,大家打算把詩匯總,編撰成集,以此紀(jì)念此次盛事,也給后人留個念想。 可光有詩,誰來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舉聚會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脫,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 這就是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 酒后神筆,妙在哪里? 據(jù)說,該序是當(dāng)年王羲之一揮而就草擬的一篇序文。第二天羲之準(zhǔn)備抄寫成正稿時,反復(fù)抄寫都覺得氣韻布局和筆畫結(jié)構(gòu)都不如草稿。 他又是驚奇又是苦惱:一是為自己的書法所驚喜,二是草稿太多涂改,不好拿去見人??! 猶豫之下,最后還是挑選一份正式稿拿去作序,把草稿也保留了下來,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王獻(xiàn)之。 說起《蘭亭序》,不能不提其中的重字了,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現(xiàn)21個“之”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態(tài)。 短短三筆,變化無窮,涂抹也成藝術(shù)。因蘭亭序是醉酒之筆,所以其中的錯字、涂抹痕跡也很多,把涂抹也玩成了藝術(shù)。 ![]() 酒后真言,情深意濃,《蘭亭序》可謂用情至深! 唐太宗因愛《蘭亭序》,與自己合葬在了昭陵。 即使今天見不到真跡了,但從后人摹本中我們?nèi)匀荒茉谛形闹械亩嗵幫扛睦?,看到王羲之酒后吐納的那份掖不住的喜與藏不掉的愁。 在《蘭亭序》開篇,我們讀到的盡是美好愉悅,天也清朗,風(fēng)也和暢,宇宙是那么大,萬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這份舒暢的心情,讓在喪亂年代長大的王羲之,很少能擁有,所以倍感珍惜的。 但到了《蘭亭序》后半段,羲之卻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憂愁。 他說: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每當(dāng)看到古人對生死發(fā)生感慨而悲傷。 王羲之對生命無常的惋惜,全在這悲喜交集里的感慨里了。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在他的行筆中,依舊能聞到,那遙遠(yuǎn)的時代里飄出的陣陣濃重且蘊含了三分喜悅一分哀愁的酒香、淡淡溫雅香薰味兒,看到附著在行云流水中的暢快與凝重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