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 讀書雜談之《素書》 《素書》:求人辦事,想遠(yuǎn)三步,成為一個洞察先機的人 《素書》:“深計遠(yuǎn)慮,所以不窮”,洞察先機的3個訣竅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但虛懷若谷,而且通常深謀遠(yuǎn)慮,想常人之不所想,為常人之不所為?!端貢非笕酥菊轮v到,成為一個洞察先機的人,要掌握3個訣竅。 其一,《素書》曰:“避嫌遠(yuǎn)疑,所以不誤。”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 能洞察先機的人,不會被動地等待事情發(fā)生,而是“避嫌遠(yuǎn)疑”。知道別人嫌棄什么,遠(yuǎn)離它就沒有危險;了解別人懷疑什么,躲避它就不會傷害自己。 世人只知范蠡號稱“陶朱公”,會斂財?shù)拇筘斏?,夫人是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卻不知范蠡的智慧之深,謀慮之遠(yuǎn)。 春秋時越國的君主勾踐采用范蠡、文種的計策,臥薪嘗膽,滅了吳國,做了霸主。本是舉國歡慶的事,歡慶宴會上,群臣高興,勾踐卻面無喜色。 范蠡察言觀色,嘆說:“越王不想把滅吳的功勞歸于大臣,猜疑和懷疑的苗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庇谑牵鐣Y(jié)束后第二天,范蠡就辭別越王,乘一扁舟飄然而去。 范蠡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果不其然。文種在收到信后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成語“鳥盡弓藏”的典故,就出自這里,后人引以為戒。 其二,《素書》曰:“高行微言,所以修身?!?/h2>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 老子《道德經(jīng)》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p> 一個高談闊論,夸夸其談的人,通常會言多必失。而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說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高尚其行為,謙虛其言論,這是加強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法。 其三,《素書》曰:“深計遠(yuǎn)慮,所以不窮?!?/h2>洞察先機之人,想問題,做事情,會比別人遠(yuǎn)好幾步,提前做好籌謀。等事情發(fā)生了,用到了,旁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蕭何能成為漢朝的“開國第一候”,和他的深謀遠(yuǎn)慮息息相關(guān)。其中一個典型的故事,是劉邦攻下咸陽以后,很多將領(lǐng)都爭搶金銀財寶。蕭何和別人想的不一樣,他馬上派親信去把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所有律令、圖書資料都收集起來,分門別類,登記收藏。 后來,劉邦和項羽爭天下,蕭何收集的這些資料,發(fā)揮重大的作用,對天下的要塞、戶籍、民俗風(fēng)情都了如指掌??梢娛捄窝酃獾拈L遠(yuǎn),劉邦贊他是一個異才。 求人辦事,想遠(yuǎn)三步,實現(xiàn)抱負(fù),成為一個洞察先機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