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格律詩筆記(連載之九) ②小拗與孤平拗救同時并用:例如: 送人東游 荒戍落黃葉,浩 然 離故鄉(xiāng)。(小拗、孤平救;“離”一字救兩拗)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小拗救) 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重”讀chóng,再一次) 溫庭筠的《送人東游》為五律仄起仄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首聯(lián)出句的第三字“落”(luò)為仄聲字,拗了,系小拗,故對句中的第三字用“離”(lí)平聲字來補救;同時,對句中第一字“浩”(hào)為仄聲字(必須用平聲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三字(取平聲)來拗救,現(xiàn)在第三字“離”(lí)已是平聲字,等于已經(jīng)救了?!半x”字起了一字救兩拗的作用。這是小拗與孤平拗救同時并用。頸聯(lián)出句中的第三字“幾”(jǐ)字為仄聲字,拗了,系小拗,故對句中的第三字用“孤”(gū)平聲字來補救。這是小拗救。 又例: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滴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 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竹”為入聲字,小拗、孤平救;“沙”一字救兩拗) 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崦”讀yǎn) 蘇軾的《新城道中(選一)》為七律平起平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頸聯(lián)的出句即第五句中的第五字“竹”(zhú)為仄聲字(系入聲字,應(yīng)為平聲字),拗了,系小拗,故在對句第五字用“沙”(sh?。┢铰曌郑☉?yīng)為仄聲字)來補救;同時,對句中第三字“自”(zì)為仄聲字(必須用平聲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五字(取平聲)來拗救,現(xiàn)在第五字“沙”(sh?。┮咽瞧铰曌?,等于已經(jīng)救了?!吧场弊制鹆艘蛔志葍赊值淖饔?。這是小拗與孤平拗救并用。 ③小拗、大拗同時并用:例如: 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小拗、大拗并用;“登”一字救兩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的《登樂游原》為五絕仄起仄收式,共四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首聯(lián)的出句第三字“意”(yì)為仄聲字,拗了,系小拗,故對句的第三字用“登”(dēng)平聲字來補救;又同聯(lián)出句中的第四字“不”(bù)為仄聲字,拗了,系大拗,故對句的第三字用“登”(dēng)已經(jīng)是平聲字,等于已經(jīng)救了?!暗恰弊制鹆艘蛔志葍赊值淖饔?。這是小拗、大拗雙救并用。 ④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時并用:例如: 致此自 僻遠,又非珠玉裝。(小拗、大拗、孤平救;“珠”一字救三拗)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氣必騰上,龍身寧久藏。(小拗救) 風塵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杜甫的《蕃劍》為五律仄起仄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首聯(lián)出句中的第三字“自”(zì)為仄聲字,拗了,系小拗,故對句中的第三字用“珠”(zhū)平聲字來補救;又首聯(lián)出句中的第四字“僻”(pì)為仄聲字,拗了,系大拗,故對句中的第三字用“珠”(zhū)平聲字來補救;同時,對句中第一字“又”(yòu)為仄聲字(必須用平聲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同句中第三字(取平聲)來拗救,現(xiàn)在第三字“珠”(zhū)已是平聲字,等于已經(jīng)救了。“珠”字起了一字救三拗的作用。這是小拗、大拗與孤平拗救并用。頸聯(lián)出句中的第三字“必”(bì)字為仄聲字,拗了,系小拗,故對句中的第三字用“寧”(níng)平聲字來補救。這是小拗救。 注:首聯(lián)出句“致此自僻遠”為連續(xù)5個仄聲字,這是少見的,但經(jīng)過拗救是允許的。 說明: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故唐詩中拗救的情況相當常見。宋代以后,除蘇軾、陸游幾個大家外,就很罕見了。我們了解拗救的目的,就是在學格律詩的時候,不要認為變格詩不符合絕句和律詩的平仄格律,我們就棄用它。拗救和變格,都是格律詩不可缺少的部分,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研究詩詞格律的權(quán)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個比喻很好,他說:“詩律必須兼談拗救,這等于法律上的‘但書’:‘但書’應(yīng)認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東西。”他又說:“拗而能救,就不是病?!?/span> 總結(jié): 拗救和變格共有8種情況,本句自救兩種(孤平及特拗句,不算特型句式的自救)、對句相救無孤平拗救的三種(大拗,小拗,大拗與小拗同時并救,不算同位相救)、對句相救有孤平拗救的三種(孤平與大拗,孤平與小拗,孤平與大拗、小拗同時并救)。以五言為例如下所示(七言可類推): ——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平平仄仄平(首字不帶圈) 拗救為: ——特拗句及其自救(僅限于尾聯(lián)出句) 原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尾聯(lián)出句) 拗救為: ——大拗必救(對句救出句,無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為: ——小拗可救可不救(對句救出句,無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為: ——大拗、小拗同時并救(對句救出句,無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為: ——孤平與大拗同時并救(對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為: ——孤平與小拗同時并救(對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為: ——孤平與大拗、小拗同時并救(對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為: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出句三、四拗、對句首拗,對句三同時救) 這樣一來,五言(七言類推)除基本格式的四種情況外,在以下五種情況下也可成詩: 現(xiàn)舉一些拗救的例子來看: ——“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寒》)此句為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押韻句)。第一字“北”為仄聲,為避免孤平,第三字選平聲的“江”字來救。 ——“未到曉鐘猶是春”(賈島《三月晦日送春》)此句為七言“◎仄平平仄仄平”句型(押韻句)。第三字“曉”(xiǎo)為仄聲(應(yīng)為平聲字),拗了;故用本句中第五字“猶”(yóu)作為救,也就沒有毛病了。這叫“孤平拗救”。 ——“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詩中的“誰能共公子”一句,其平仄格律為“⊙平平仄仄”。句中的第四字“公”(gōng)為平聲字,拗了,故第三字用“共”(gòng)仄聲字來補救。這叫四拗三救。這種“特拗”句式,多數(shù)用于尾聯(lián)的出句。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此聯(lián)的平仄格律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出句第六字“胡”(hú)應(yīng)仄而平,故用第五字“作”(zuò)應(yīng)平而仄來補救。這叫六拗五救。這也是“特拗”句式,用于尾聯(lián)的出句。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此聯(lián)為五律仄起仄收式的首聯(lián),其平仄格律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的第三字“孟”(mèng)應(yīng)平而仄,拗了,系小拗,用對句中的第三字該仄而平的“天”(tiān)字去救。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guān)”(溫庭筠《送人東歸》)此聯(lián)為五律仄起仄收式的首聯(lián),其平仄格律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的第三字“落”(luò)應(yīng)平而仄,拗了,系小拗,用對句中的第三字該仄而平的“離”(lí)字去救。又對句第一字“浩”(hào)應(yīng)平而仄,犯孤平,故第三字選平聲“離”(lí)字來救。這叫做孤平拗救。這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既是本句自救,又相互而救,叫做“孤平與小拗同時并救”。對句的“離”字起了一字雙救的作用。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此句為七律平起平收式的頸聯(lián),其平仄格律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第一字“草”(cǎo)應(yīng)平而仄,第三字“有”(yǒu)應(yīng)仄而平。按格律并不構(gòu)成拗句,用不著去救。詩人有意無意這樣作,純屬“錦上添花”之舉(這叫“特型句式”的自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