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寫的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在上學時都學過。在這則寓言故事里,歐陽修講述了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多少年來,我們一直都把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為凡事只要努力,就可以熟能生巧。事實上,這則寓言還表達了作者對北宋時期一個弊病的嘲諷。那么,《賣油翁》到底要嘲諷當時什么樣的弊病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賣油翁》的主角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康肅公陳堯咨,他射箭本領(lǐng)的確高超,已經(jīng)達到了天下第一的程度。有一回,陳堯咨在自家的射箭場練習射箭。寓言的第二主角,賣油的老翁出現(xiàn)了。老翁卻對陳堯咨的天下第一箭術(shù)很不感冒,連正眼都沒看。陳堯咨第一次遇到這么看不起自己箭術(shù)的人,就問賣油翁為什么?賣油翁呢,不慌不忙,用自己能把油倒進銅錢孔中的技術(shù),給出了簡單卻極富哲理的回答,“無他,但手熟爾?!?/p> 真的就這么簡單嗎?其實,我們都錯了。歷史上的陳堯咨可絕不是個赳赳武夫。相反,陳堯咨是個不折不扣的文狀元。在真宗咸平三年,他一度考到了進士中的第一名。在政治上,陳堯咨曾官至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工作中很有建樹,在知永興軍時,他專門組織修建導水渠,解決了京兆一帶百姓的飲水問題。對于貴族紈绔子弟的違法亂紀行為,他不避親疏,一律嚴懲。而且,他還工書法,尤其擅長隸書。再加上他天下第一的箭術(shù),陳堯咨在當時,絕對是個文武全才。 如此一個全能型人才,怎么就淪落成了寓言里的反面教材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宋代的一項弊病,那就是重文抑武的國策。這一點,是大宋朝開國皇帝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大宋之前,是唐。唐朝后期,就因為地方軍事實力太強,而最終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混亂局面,從而導致了大唐帝國整個的崩塌。而大宋朝的建立,也是因為太祖手握重兵,發(fā)動政變,結(jié)果,兵不血刃,硬是從柴氏手中搶來的江山。因此,宋太祖對屬下兵變十分敏感,在加上趙普的進言:我知道你是真命天子,但別人不一定都知道,也就保不齊會有人學你那樣,也搞什么黃袍加身?!坝谑牵瑥乃翁骈_始,整個大宋朝都在實行著揚文抑武的國策,并且,大力宣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甚至形成了輿論范圍和人們的價值取向。 陳堯咨的箭術(shù)已經(jīng)很厲害了。當時,經(jīng)常有遼國使者來朝廷,并且顯擺自己的箭術(shù)。宋真宗就叫來陳堯咨,成功地把遼國使者的囂張氣焰打壓下去了。可是呢,這樣一個在射箭技術(shù)上登峰造極的高手,在歐陽修筆下,成了連賣油翁都不太愛搭理的“悲催”人物。 歷史上,陳堯咨和賣油翁比完后,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有一次他回到家中,母親問他都干些什么,他說自己經(jīng)常表演射箭。結(jié)果母親聽后大怒,不僅沒表揚他,反而說他不務正業(yè),射箭是“一夫之技”,要他好好讀書,當好文官才是正經(jīng)。據(jù)說,因為激動,母親還順手用手持的拐杖,砸中了陳堯咨佩戴的金魚配飾。 所以,歐陽修寫《賣油翁》的真正用意,是在嘲諷宋朝重文抑的錯誤國策——陳堯咨若論武功,絕對超過他的文才,只是可惜,宋朝的皇帝不會用人。 歐陽修借著賣油翁的口,講出了自己沒有說的潛臺詞:你射箭射得多準管什么用,基本和賣油老翁一樣,就是不值一提,只有在戰(zhàn)場上,能殺敵的箭術(shù)才是真本事。 由此可見,宋朝當時重文抑武的錯誤國策,已經(jīng)廣泛深入了社會。要知道,再富饒的國家,沒有強有力的軍隊做保護,終究只能算是“虛胖”。如果豺狼來了,那只能淪落到任人宰割的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