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分為兩種,一種是屬生理性的;一種屬病理性的。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屬生理現(xiàn)象。證名,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屬虛勞之癥,尤以陰虛者多見。中醫(yī)的說法是“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 自汗的人主要表現(xiàn)為稍微活動身體就滿頭大汗,甚至稍微有心理活動汗水就像是泉水一樣涌出來,自汗的人往往同時伴隨著夜間盜汗的癥狀,中醫(yī)認為自汗與身體虧虛有很大關(guān)系,而患者通過中藥偏方調(diào)理治療,可有效調(diào)理體征、改善癥狀。 中藥治愈盜汗、自汗 1、根據(jù)盜汗的特點,以滋陰斂汗為法,采用加減當(dāng)歸六黃湯治之。用此方治療不少的男女老幼盜汗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藥用當(dāng)歸10克,生地黃20克,熟地黃20克,黃連3克,黃柏10克,烏梅10克,五味子10克,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盜汗患者每日水煎服1劑,每劑煎2次,早晚分服。 加減:若兼氣虛者,加黨參15克、黃芪15克、紅棗10枚;如肺結(jié)核盜汗者,加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炙鱉甲20克;若兼自汗者,加白術(shù)10克、防風(fēng)10克、紅棗10枚。 2、藥用炙麻黃5g,連翹10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葛根20g,黃連10g,黃芩10g,桂枝15g,白芍15g,白術(shù)15g,防風(fēng)15g,薏苡仁30g,肉豆蔻10g,炙甘草10g。盜汗患者需要用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上方后,下利止,大便成形,日2次。周身皮疹未見新發(fā),但盜汗減輕不明顯。藥已中病,仍以上方加黃芪30g,煅龍牡各30g,以益氣固表止汗。5劑水煎服,盜汗患者日1劑。 三診:服上方后盜汗明顯減輕,已無需每天更換衣被,大便正常,盜汗患者日1次,體力有增,囑按原方再進5劑,以鞏固療效。 3、麥棗湯補氣血斂汗:其中的藥物主要包括了浮小麥,大棗。制作的時候把這兩種材料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水煎好內(nèi)服。每日可服用1劑。 功效和作用:養(yǎng)心神,斂虛汗。 4、可使用生黃芪,糯米稻根,炒白術(shù),浮小麥,防風(fēng)等五種材料組方,使用時把藥物睡覺后內(nèi)服。每日可使用1劑。 主治:自汗癥。 |
|
來自: 鄒沁洋 > 《中醫(yī)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