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重臣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他出身瓜爾佳氏,是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在輔佐康熙期間,鰲拜在朝中擅權(quán)自重,最終引起了康熙的忌憚,被康熙囚禁。 (鰲拜劇照) 那么,鰲拜在晚年專政期間,明明已經(jīng)獨攬大權(quán),手中握有雄兵四十萬,他為什么不選擇廢康熙,自立為帝呢?從皇太極時代開始,鰲拜就因為打仗勇猛過人,戰(zhàn)功卓著,晉爵三等男,并被賜予“巴圖魯”的稱號。但對于滿清王朝來說,鰲拜打仗立下的戰(zhàn)功卻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對清廷最大的功勞,是他始終忠于皇太極,忠于滿清王室。 在皇太極死后,滿清皇族在帝位的繼承問題上產(chǎn)生了激烈沖突,朝廷中在擁立新帝的問題上,分為了兩派。其中一派以正白旗和鑲白旗為主,支持皇太極弟弟多爾袞繼承帝位;而另一派則是以皇太極生前統(tǒng)領(lǐng)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為主,支持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 鰲拜作為鑲黃旗的護軍統(tǒng)領(lǐng),又是皇太極生前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自然是無條件的支持豪格。 1643年8月14日,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召集眾臣于崇政殿,共同探討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在雙方的激烈討論之中,以鰲拜為首的將領(lǐng)們紛紛發(fā)聲,不惜以武力威脅多爾袞放棄覬覦帝位的想法。這也使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雙方最終決定采取折中的方案,以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來繼承帝位,也就是后來的順治帝。 (順治登基) 順治登基之后,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他對豪格以及其支持者展開了瘋狂的打擊。作為豪格的堅決擁護者,又曾多次公開反對多爾袞稱帝,鰲拜成為了多爾袞打擊的主要對象。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了無數(shù)次的迫害,比如多爾袞以鰲拜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處鰲拜死刑,后來鰲拜得旨“罰鍰自贖”,才逃過一劫。不久后,侍衛(wèi)廓步梭又告發(fā)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fā)兵丁守門”,多爾袞要求將鰲拜革職為民,不過在順治的幫助下,鰲拜最終免于被革職。后來多爾袞又以“違令瀆請”的罪名,第三次論處鰲拜死刑,但最終還是化解了。 直到1650年11月,多爾袞去世之后,鰲拜終于不再提心吊膽。 順治親政后,因為鰲拜曾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對他大為敬重,將他視為心腹之臣,甚至在鰲拜生病的時候,還親自到府上去看望慰問。 1657年冬,孝莊太后病重,順治緊張不已,朝夕侍侯。而鰲拜也不分晝夜地在宮中侍候,甚至都顧不上吃飯休息,這也讓順治深感鰲拜的忠誠。 最終,順治在臨終之際立下遺詔,指定皇三子玄燁繼位。但由于玄燁年齡太小,順治任命了四位輔政大臣來輔佐小皇帝,鰲拜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熙和鰲拜) 雖然身居四輔臣的末位,但鰲拜卻在晚年,仗著自己的軍功和資歷擅權(quán)自重,哪怕在康熙14歲親政后,鰲拜仍然不想還政給他。 鰲拜之所以專政,并非是他想要謀反。實際上,鰲拜本來就是武將出生,說話做事通常都是直性子,性情剛愎自用。由于戰(zhàn)功赫赫,再加上他位高權(quán)重,在壓制了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后,鰲拜儼然成為了朝中資格最老、說話最有分量的人。而這些,也讓他目空一切。 換句話來說,鰲拜雖然忠心,但由于資格老,又獨攬大權(quán),因此他對于小皇帝康熙并沒有好感。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一個小屁孩根本就什么也不懂,還不如自己替他做決定。 最終,鰲拜居功自傲的行為,惹惱了已經(jīng)長大的皇帝,康熙以召見鰲拜進宮為名,在大殿內(nèi)布置了多名壯士,等到鰲拜入殿后便一擁而上,將其拿下。 康熙給鰲拜羅列了三十多條罪狀,把他判處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十多條罪名中,沒有任何一條罪名涉及了鰲拜謀反。 后來康熙念鰲拜屢立戰(zhàn)功,又忠心耿耿,選擇了網(wǎng)開一面,將他終身囚禁。鰲拜在被囚后不久死于禁所,死因不明。 (參考資料:《大清十二帝》) |
|
來自: 海波之花 > 《財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