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清潔、明凈是清明?!扒迕鳌笔嵌墓?jié)氣之一,同時又是民俗節(jié)日,古來節(jié)俗非常多。除了祭祖掃墓這種習俗,古來的清明節(jié),也是洋溢著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游的時節(jié)。你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節(jié)時,如何享受清潔、明凈的時空,舒放、伸展身心,暢快、盡興度春光?回一回首,看一看清明節(jié)充滿活力的節(jié)俗體育活動。 春游踏青 唐代時,在寒食、清明、上巳的好春時節(jié)踏青成風尚,“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唐·唐彥謙《上巳》。按:“火雨”指舉新火的清明節(jié)下的雨。)北宋大臣歐陽修說“踏青寒食追游騎”,蔡襄說“節(jié)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寒食連清明時節(jié),正是踏青時節(jié)。 北宋時,掃墓兼春游聚宴,郊野一反常日,熱鬧如市場。宋代時的清明節(jié)一連三天掃墓兼踏青游賞、聚宴、游耍。南宋詩人洪咨夔的清明即事詩句“草草攜家去踏青,舊阡新冢紙錢輕”,也記錄了節(jié)俗即景。 宋代以下的各代也一樣有清明節(jié)踏青的習俗。從詩人寫清明節(jié)的作品中可以回顧當時的一些情景:“柳色滿河堤,春沙不作泥。家家踏青去,處處聴鶯啼?!?元代吳當);“處處踏青寒食雨,家家送紙北邙墳?!?明代區(qū)越);“佳節(jié)又清明,風日初晴。桃花露重柳煙輕。聽喚踏青時候也?!?清代楊逢春)。清明節(jié)天清地明,萬物潔凈,離離墓草也回春,送紙祭墳,此時又是踏春的時光。 蕩秋千 春天是舒展身心的好季節(jié),古人愛在清明節(jié)從事體育活動,蕩秋千(秋千)就是其中一項,這種游戲傳說起源于北方民族,在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到了漢代以后,秋千成為清明、端午等節(jié)日盛行的民俗活動,尤其在女孩兒、仕女間廣為流行。最早的秋千只是一條繩索,后來才有了懸木、踏板。從此以后一直到清代,在清明節(jié)蕩秋千都非常盛行。 《開元天寶遺事?卷三》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節(jié)一到,宮中競豎秋千,讓宮嬪玩樂戲笑,唐玄宗呼為“半仙之戲”,因此民間也以此稱呼秋千。元代習俗中最重視清明寒食,宮庭到了此節(jié)日最為富麗。上自宮中內苑,下至民間士庶,都立起彩色繩索的秋千架,盡日嬉戲玩樂。蕩秋千還有考究的繡金衣裝,衣帶上結香囊。(《析津志輯佚》) 唐代杜甫的《清明》詩,寫“萬里秋千習俗同”;宋代韓琦詩中有“三月秋千節(jié)”的說法;明代范景文寫“綠柳陰中秋千影,游人知道是清明”;清代《乾隆帝御題詩》“清明時節(jié)杏花天,……翠翹紅袖蹴秋千”,都是描寫在寒食、清明節(jié)的蕩秋千民俗風景。 蹴鞠 蹴鞠也作蹴踘、踢鞠、踢球或踢圓?!磅碹g漸知寒食近”(宋·梅堯臣《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蹴鞠與秋千都是寒食、清明時節(jié)民間盛行的活動。秋千多盛于女孩間,蹴鞠多為男子的游戲,唐代詩人曹松就這么說:“云間影過秋千女,地上聲喧蹴踘兒?!?/p> 畫為清《蹴鞠圖》描繪的是宋太祖與宋太宗、趙普以及大臣內侍玩蹴鞠的場面 “鞠”是內里填實的皮球。蹴鞠是踢球游戲,起源久遠,類似今天的踢足球。宋《事物紀原》的記載,它起源于黃帝時代或是戰(zhàn)國時代,本是一種練武的兵勢游戲。戰(zhàn)國時代富實的臨淄城民普遍玩一種類似的踏踘游戲;漢代民間已經頗流行蹴鞠。蹴鞠在唐代已經鼎盛,王維詩《寒食城東即事》寫道:“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秋千)競出垂楊里?!焙城迕鲿r,城鄉(xiāng)間滿滿都是蹴踘和秋千競蕩出的活力。 拔河 相傳拔河的風俗也是起于春秋時代,在隋、唐時代很流行。拔河,古人叫“牽鉤”,是很激烈體能的活動,起源于楚國的教戰(zhàn)訓練。有傳說以“拔河”祈豐穰,所以受到歷代帝王的提倡。 拔河怎樣祈求五谷豐登?《隋書.地理志下》記載南郡、襄陽兩郡拔河對抗的場面,發(fā)動時一旁有人敲動鼓節(jié)、觀看的群眾大聲唱歌謠,兩方熱烈的喧呼可以撼地,宛然是一場祈豐年的祭典。 唐朝宮中風行一時的清明活動有拔河這一項。唐中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親駕御宮梨園的球場,下令侍臣拔河為戲;唐玄宗時,好幾次行令舉行拔河賽,規(guī)模盛大,參加者達一千多人,喧呼動地。 北宋王讜《唐語林》描述“拔河”是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shù)百條,掛于拔河的人胸前。拔河分兩組(兩棚),分向兩邊拉。大繩中點以立大旗為界,眾人齊拉時,震聲叫噪,兩邊相互牽引,觀者莫不震駭。唐代的進士薛勝作了《拔河賦》,當時人爭相傳看,顯見拔河在當時成了風行的體育游戲。 放風箏 暮春三月掃墓,天地清明春風柔和,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風箏也稱紙鳶、紙鷂,清明掃墓“斷鷂放災”興盛于清代時。掃墓的男女老少,各自攜帶著風箏和軸線盒出城,待祭掃一完,就于墳前施放紙鷂比賽。 當時有俗諺說:“清明斷鷂放災”?!皵帔_”諧音“斷藥”,人們將要禳除的疾病、災禍寫在風箏上頭,然后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遠飛后,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紙鷂在風中消逝以禳災祈福。“紙鳶”又諧音“子燕”,和宋人造“子推燕”插門楣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代人在寒食前一日就用面和棗作成飛燕,并以柳條串起來,插于門楣,叫做“子推燕”,紀念晉文公的賢臣——忠肝義膽的介子推。那時成年的男女在寒食日就將“子推燕”插在頭上,賦予青春長駐的心愿。(《東京夢華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