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又稱玉靈,茯靈,云苓、松苓等。味甘、淡、性平。茯苓是常見的一種藥食同源的產(chǎn)品,藥用部位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fā)揮其獨特功效。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常用的補益藥共64種,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就是茯苓,占78%。由于茯苓餅越做越精細,終于成了清朝末期的宮廷名點。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茯苓含有豐富的卵磷脂、蛋白質(zhì)、膽堿、多糖等營養(yǎng)成分,人體攝入這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可以提升組織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擁有抗病毒、抗腫瘤、減輕放療與化療的副作用,且具有保肝降酶,美容養(yǎng)顏、延緩衰老等功效。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心神不寧、水腫、痰多、小便不順暢、失眠、食欲下降的時候都可以食用茯苓,可以有效地促進身體健康。 1.健脾祛濕:茯苓餅 配料: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250—500g。 做法:先將白茯苓研細粉,過100目篩;再將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攪勻,加水調(diào)成糊狀,用平底鍋,以微火攤成薄煎餅即可。 功效:此餅有健脾益氣之功,尤適于老人日常保健食用;氣虛體弱,納少,便溏者,亦可食用。每服5~7天,隨意食之。 2.益氣補虛:四君子湯 配料: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g,甘草6g。 做法:將上述4味材料一起放入壺中,煮沸3分鐘,代茶飲用。 功效:具有補氣,益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屬脾胃氣虛者。 3溫陽化痰:芩桂術(shù)甘湯 配料: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shù)、甘草(炙)各6g。 做法:將上述4味材料一起放入壺中,煮沸3分鐘,代茶飲用。 功效:四藥合用, 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jīng)_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4茯苓白術(shù)燉羊肚 配料:羊肚半斤,茯苓、白術(shù)各10g,蜜棗2枚,生姜3 片,紹酒2茶匙。 做法:羊肚反復洗凈,切成長方條狀。茯苓、白術(shù)浸透洗凈。將所有用料放進燉盅,加沸水一碗半,把燉盅蓋上,隔水燉之。待水燉開后,用中火燒燉2—3個小時即可。燉好后,取出藥渣,加入適量鹽、味精、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益氣健脾,護腸潤臟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病入。 |
|
來自: 昵稱37375912 > 《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