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縣城始建于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唐武德七年常熟縣移治海虞時,也只是列竹木為柵,無城樓雉堞。 到了元至正初年,夯筑土城。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jù)吳地,將常熟土城改建為磚砌,西北騰山筑城。 至明嘉靖三十二年,為防倭寇入侵,知縣王鈇重新筑城,傳說當時還得到譚照、譚曉兄弟4萬余金資助,幾乎達到修城費用的一半,因此人稱“譚半城”。清代,常熟城墻主要是在原有基礎(chǔ)上進行加固和修葺,所以,老照片上的城墻都是明代的遺跡。 如今,常熟城墻已重建虞山一段,重現(xiàn)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環(huán)城路上遺留下來的兩段明城墻遺址也得到了保護,讓我們可以窺見明代常熟城墻的風(fēng)采。 然而,昔日常熟的城墻終究是什么樣子的?我們也許可以從老照片中去找尋(部分圖片來源于《常熟老照片》及網(wǎng)絡(luò))。 清代末年常熟西門城墻及遠處的城樓 民國初年英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鏡頭里的常熟城墻:靜寂唯美 民國初年西門城樓及從虞山上蜿蜒而下的城墻 民國初年甸橋及遠處的西門城墻 二十年代陶冷月所攝乾元宮及背后的虞山門城墻 約二十年代從趙園內(nèi)看城墻 三十年代十九路軍八十八師在常熟城墻所掘戰(zhàn)壕 三十年代運動場外的城墻 三十年代日軍站在虞山城墻上 三十年代日軍進攻常熟城:城墻和城墻內(nèi)的方塔 三十年代日軍進攻虞山門 四十年代常熟南門 五十年代常熟南門 五十年代常熟南門 五十年代常熟西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