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于我國東南內(nèi)陸、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唐時所設(shè)之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省內(nèi)最大河流贛江而簡稱“贛”,省會為南昌市。江西地處華東,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福建、浙江等六省相接,,地理位置優(yōu)越,乃形勝之地,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為我國南方開發(fā)較早的區(qū)域之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江西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進(jìn)程中誕生了眾多的名城、古縣。江西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水資源豐富,省內(nèi)不僅河流密布,還有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F(xiàn)在,江西共有74個縣(含11個縣級市),這七十四個縣中有許多的縣與水(江、湖、溪等),有兩個縣甚至直接以“水”為名,均歷史悠久為千年古縣,都因何而得名? 修水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地處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處,為地級九江市轄縣,不僅是一腳踏三省之地,也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九江市人口最多的縣。修水地貌以山地為主,是修河的發(fā)源地及上游并因修河而得名?,F(xiàn)在,修水縣仍為國家級貧困縣。 修水歷史悠久,古為艾國,春秋戰(zhàn)國時稱艾邑,先后為吳、越、楚等國之地,西漢初縣境就已置縣稱艾縣,隋朝時省入建昌縣(今永修縣)。唐朝武則天時(公元704年)析建昌縣設(shè)武寧縣,公元800年析武寧縣西部置分寧縣,轄今修水、銅鼓兩縣之地,此為今修水縣建制之始。 分寧縣唐宋時均屬洪州(今南昌,南宋時升為隆興府),當(dāng)時為縣等上望之地,誕生了黃庭堅等名人。元朝時期分寧縣因人口眾多而升為寧州,明清時也均為州,清嘉靖年間改寧州為義寧州,民國初廢州設(shè)縣,義寧州廢為義寧縣,1914年又因與廣西義寧縣同名而以境內(nèi)修河為名改稱修水縣。銅鼓作為獨立建制出現(xiàn)于清末,1910年設(shè)銅鼓廳,民國初廢廳改為銅鼓縣,修水、銅鼓自此分設(shè)。 吉水縣,位于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為江西省地級吉安市轄縣。吉水地貌以丘陵為主,地處富饒的吉泰平原且水資源豐富,自古便為人煙稠密之地,是江西著名的歷史文化大縣。吉水不僅歷史悠久,且文化燦爛、名人輩出,這里是著名的“狀元之鄉(xiāng)”,是楊萬里、楊再興、解縉等名人故里,有“文章節(jié)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之譽(yù)。 吉水歷史悠久,自古為吉安轄地,但吉水之名卻并不是來自于吉安,恰恰相反的是吉安之名得自吉水。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朝時改吉州路為吉安路,為取吉水、安福各一字而得名,又寓“吉泰民安”之意。那么,吉水之名如何而來呢?吉水地處贛江與恩江的交匯之地,兩江“合行洲渚間,形若‘吉’字”,吉水因此得名。 吉水古為廬陵縣地,東漢時今縣境設(shè)石陽縣,隋初并石陽縣入廬陵縣,后又改廬陵郡為吉州并移治今吉水縣北,不久析廬陵縣置吉水縣,此為吉水縣名之始。唐及五代時期,吉水幾經(jīng)興廢,北宋設(shè)立后才穩(wěn)定下來,元朝時更因人口眾多而升為吉水州,明初吉水降州為縣,沿襲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