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jié),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fā)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清明 , 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舊稱三月節(jié) , 在陽歷的四月五日或六日 。 因為 2006年陰歷有個閏七月 , 接下來 2007年 、2008年連續(xù)兩年清明都出現(xiàn)在陰歷的二月 , 陽歷的時間只差一天 。 2009年的清明又是在陰歷的三月初九 (陽歷的 4月 4日 )。 二十四節(jié)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時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jié) , 這便是古書上所謂 “斗建 ” 。 《淮南子 ·天文 》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名稱 , 北斗星指子則為 “冬至 ”, 冬至后 105天 , 北斗星指乙 , “則清明風至 ”。 古人以為 , 萬物到了這個時期 , 都 “潔齊清明 ”(《孝經(jīng)緯 》),所以才把這一天所代表的節(jié)氣叫清明 。 清明是怎樣從節(jié)氣變成節(jié)日的 清明本是農(nóng)事節(jié)氣 , 四川農(nóng)村至今流傳著許多有關清明的時令諺語和農(nóng)事諺語 。 如 :“清明要明 , 谷雨要淋 ?!薄扒迕髑昂笠粓鲇?, 勝似秀才中了舉 ?!?“清明 、谷雨緊相連 , 浸種 、耕田莫遲延 ?!?“清明播谷 , 小滿栽秧 ?!薄扒迕髑?, 好種棉 , 清明后 , 好種豆 ?!薄扒迕鞣N棉多結(jié)桃 ?!?“清明種棉花 , 秋后大把抓 ?!?“清明種瓜 , 車裝船拉 。”“清明種菜 , 有吃有賣 。”“雨水清明緊相連 , 植樹季節(jié)在眼前 ”等等 。 那么清明是如何從節(jié)氣變?yōu)楣?jié)日的呢?這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jié)———上巳和寒食是分不開的 。 (一 )古代的上巳節(jié) 上巳 , 指三月上旬巳日 。古人用干支紀日 。 所謂上巳就是上旬的巳日 。 然而十個地支的排列隨甲子變動 , 有的月份只有上巳和下巳 。 如果出現(xiàn)此種情況 , 上巳節(jié)就可能拖得很晚 。因此 , 魏晉以后 , 普遍固定三月三日為上巳節(jié) 。 根據(jù)相關史料可見 , 從周至漢 , 人們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邊舉行 “招魂續(xù)魄 , 祓除不祥 ”的祭祀活動 。從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角度分析 , 這是一種 “死亡復活 ”儀式 。 秋去冬來 , 萬木蕭瑟 , 動物冬眠 , 大地沉寂 , 一切好像死去一樣 。 然而 , 冬去春來 , 大地蘇醒 , 楊柳吐青 , 蟲蟻驚蟄 , 百鳥啼鳴 , 萬象更新 , 春天戰(zhàn)勝嚴寒 , 自然界又復活了 。 此時 , 貓了一個冬天的人們走向原野 , 走到水邊 , 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 , 采香草薰除穢氣 , 為大地招魂 , 迎接欣欣向榮的春天回到人間 。 上巳節(jié) , 原本的文化涵義相當于西方的復活節(jié) 。 但是到漢魏時代 , 上巳 “招魂 ”“祓除 ”的祭祀活動增加了許多 “娛人 ”的成份 。 人們這天來到水邊 , 不光是為了舉行祓除儀式 , 特別是王公貴族 , 似更注重游樂 。少男少女 , 手執(zhí)柳枝 , 嬉游河曲 , 清水濯足 ; 文人雅士 , 曲水流觴 , 飲酒賦詩 。人們將椒酒灑在柔綠的草地上 , 倒進河流中 , 希冀消除百病 , 祈求吉祥 。漂浮著素卵 (棗子 )的清波上 , 還有人在劃龍舟 。 民間生育習俗 , “洗三 ”時嬰兒澡盆中要放棗 、花生之類吉祥果 , 取其 “早生貴子 ”和 “岔花生子 ”之意 。 上巳節(jié)古人將棗子放入江河湖泊等天然大澡盆中 , 應該是歡慶大地和人類在春天里獲得復活再生 ! (二 )古代的寒食 “上巳接寒食 ”, 寒食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 。《荊楚歲時記 》說 , 冬至后一百五日 , 要刮大風 , 下暴雨 , 俗稱寒食 。因此 , 寒食又稱百五日 , 三天之內(nèi) , 民間禁止生火 , 只吃冷食 。 1.寒食節(jié)禁火源于先秦改火之俗 。 《論語 》 《管子 》《周禮 》等先秦典籍都記載古代流行改火的習俗 。我贊同汪寧生先生對改火之俗的人類學解釋 :“早在舊石器時代 , 人們即發(fā)明人工取火的方法 , 然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動輒就生新火 , 而是采取保存火種使其晝夜不滅方法 , 來保證人們?nèi)∨?、炊爨 、照明等日常需要 。 唐宋時期 , 改火之禮確又恢復 。 宋代以后即無聞 , 而寒食之俗一直保留到近世 , 時間為清明節(jié)前二日 。 2.漢代以后 , 民間逐漸把寒食禁火跟介子推聯(lián)系在一起 , 這不過是后人附會 。 寒食禁火 , 最初以一月為限 , 后東漢周舉出任并州 (今山西太原市 )刺史 , 強制推行三日火禁 。 寒食習俗 , 除禁火外 , 還有吃餳糖大麥粥 (因是煮粳米和麥 , 搗杏仁做成 , 因又稱杏粥 , 又叫醴酪 )、斗雞 、鏤雞子 (雕畫雞卵 , 猶如后世染紅蛋 )、斗雞子 (可能是比賽雕畫雞卵之戲 )、打球 (即蹴鞠 )、蕩秋千 、施鉤之戲 (似即明清時的拔河之戲 )等民俗活動 。 這些習俗都是很古的 (參見 《荊楚歲時記 》、《玉燭寶典 》、《歲華紀麗 》“寒食 ”條 )。 3.唐代的寒食節(jié) 。唐代 , 寒食已發(fā)展成為全國性極為隆重的節(jié)日 (見王冷然 《寒食篇 》 )。 敦煌卷子伯 3608號載唐代開元年間的詩人王冷然 《寒食篇 》詩 , 首句便說 :“秋貴重陽冬貴臘 , 不如寒食在眼前 ?!笨梢娞迫藢@一節(jié)日的重視程度 。 從王冷然《寒食篇 》里 , 還可見唐代寒食節(jié)的習俗有 :(1)禁火 ;(2)蕩秋千 ;(3)簸瓊 (擲骰子 );(4)拋球 ;(5)打馬毬 ;(6)斗雞 ;(7)春游 。此外 , 其它唐詩中反映的寒食習俗尚有 :(8)斗雞子 (元稹 《寒食夜 》 :“紅染桃花雪壓梨 , 玲瓏雞子斗贏時 。”);(9)放紙鳶 (風箏 )(羅隱 《寒食日早出城東 》:“不得高飛便 , 廻頭望紙鳶 。”);(10)蹋 (踏 )青 (白居易 《寒食臥病 》:“諠諠里巷蹋青歸 , 笑閉柴門度寒食 。” );(11)吃棗糰 (白居易《寒食日過棗糰店 》:“寒食棗糰店 , 春低楊柳枝 。”);(12)墓祭等。其中墓祭是唐代寒食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 唐詩中多有寒食墓祭的風俗描寫 , 例如: 王建 《寒食行 》 寒食家家出古城 , 老人看屋少年行 。 丘垅年年無舊道 , 車徒三行入衰草 。 牧兒驅(qū)牛下冢頭 , 畏有家人來灑掃 。 遠人無墳水頭祭 , 還引婦姑望鄉(xiāng)拜 。 三日無火燒紙錢 , 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垅上無新土 , 此中白骨應無主 。 丘墟郭門外 , 寒食誰家哭 ? 風吹曠野紙錢飛 , 古墓累累春草綠 。 棠梨花映白楊樹 , 盡是死生離別處 。 冥寞重泉哭不聞 , 蕭蕭暮雨人歸去 。 從上引唐詩可看出兩個問題 :(1)由于唐代墓祭選在寒食禁火期間 , 因而紙錢不能火化 , 只能像后世掛墳箋一樣掛在墳頭 , 所以才有 “三日無火燒紙錢 , 紙錢那得到黃泉 ” 、“風吹曠野紙錢飛 , 古墓累累春草綠 ”的景象 ! (2)寒食節(jié)期間 , 浪跡天涯的游子不能回鄉(xiāng)到自家墳塋墓祭 , 往往來到河濱水際 , 舉家大小望鄉(xiāng)拜祭 , 所謂 “遠人無墳水頭祭 , 還引婦姑望鄉(xiāng)拜 ?!?br> 4.寒食節(jié)的文化意義 。 從寒食節(jié)主要活動看來是禁火換新火和墓祭兩項 。 送走死火取來新火 , 萬物 “潔齊清明 ”, 也有復活的意思 。 而墓祭是孔子提倡 “慎終追遠 ”的一種儀式 。 孔子認為對父母孝 , 要做到 “生 , 事之以禮 ;死 , 葬之以禮 。” (《論語 · 為政 》)父母在世時要以 “禮 ”來事奉他們 , 父母死后要以 “禮 ”來安葬他們 , 安葬以后還要按照 “禮 ”來祭祀他們 。 “慎終 ”, 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 , 即裝殮 、埋葬必須以誠信的態(tài)度對待 , 不要有后悔 。 “追遠 ” , 要以恭敬的態(tài)度進行祭祀 。 說到這里 , 我不由得要對新出現(xiàn)的 “網(wǎng)上祭祀 ”發(fā)表點意見 , 孔子認為祭祀十分重要 。 祭祀要按照 “禮 ”的規(guī)定 。 祭祀的核心是要 “敬 ”, “祭思敬 ” (《論語 · 子張 》),要 “真誠 ” , 做到 “事死如事生 ” (《禮記 · 中庸 》),做到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論語 · 八佾 》), “洋洋乎在其上 , 如在其左右 ”(《中庸 》 ),如果自己不能親自進行祭祀 , 不能讓別人代替 , “吾不與 , 如不祭 ” (《論語 · 八佾 》)。 “網(wǎng)上祭祀 ”, 似乎少了真誠和敬意 。 古代 , 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還曉得在水邊遙祭 , 難道我們就不能離開電腦去正二八經(jīng)地對父母的墳墓叩個頭嗎 ? “哀哀父母 , 生我劬勞 ?!?(《詩 · 小雅 · 蓼莪 (lue)》)鄭箋 :“哀哀者 , 恨不得終養(yǎng)父母 , 報其生長己之苦 ?!睆倪@個意義上說 , 墓祭則有感恩的意思 。盡管寒食節(jié)的民俗事象很多 , 但主要是改火和墓祭兩條 , 而后來被清明節(jié)繼承下來 、流傳至今的最重要一條卻是墓祭 。因此 , 從整體上看 , 可以說寒食節(jié)是中國的 “感恩節(jié) ”。 (三 )清明節(jié)的形成 “上巳接寒食 ”, “改火清明后 ” (鄭轅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 上巳和寒食這兩個節(jié)日的時間往往重疊 , 寒食和清明緊緊相連 , 寒食禁火三日 , 至清明才換新火 。 因此 , 上巳 、寒食 、清明三個節(jié)日的習俗 , 界限在唐代已不那么清楚 , 至宋代以后 , 便自然而然地合而為一了 。 唐代人非常重視清明節(jié) , 孟浩然 《清明即事 》詩便說 “帝里重清明 ”。 唐詩中題為 “清明 ”的詩歌很多 , 其民俗內(nèi)容實和上巳 、寒食糾纏不清 , 可以說兼而有之 。例如 : 杜甫 《清明 》著處繁華矜是日 , 長沙千人萬人出 。 渡頭翠柳艷明眉 , 爭道朱蹄驕嚙膝 。 此都好游湘西寺 , 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征行在眼前 , 葛強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日晚 , 牙檣捩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 , 人世悲歡暫相遣 。 弟侄雖存不得書 , 干戈未息苦離居 。逢迎少壯非吾道 , 況乃今朝更祓除 。(江按 :題為 《清明 》, 描寫的民俗事象卻是上巳日水邊 “祓除 ”。) 白居易《清明日送韋侍御 (一作郎 )貶虔州 》寂寞清明日 , 蕭條司馬家 。留餳和冷粥 , 出火煮香茶 。欲別能無酒 , 相留亦有花 。 南遷更何處 , 此地已天涯 。(江按 :題為 “清明 ”, 描寫的景象卻是寒食節(jié) 。 唐代的清明節(jié)的民俗事象基本包括了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民俗事象 , 清明節(jié)文化內(nèi)涵是前兩個節(jié)日文化的累積 。 宋代以后 , 隨著上巳節(jié)的消歇和寒食 “改火 ”習俗的消失 , 清明便完全代替了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 , 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構(gòu)成了清明節(jié)的民俗內(nèi)容 。 第二 , 關于清明掃墓上墳的時間 。 清代和民國刊 《華陽縣志 》稱 , 清明節(jié) “前后數(shù)日 ”都是上墳時間 。 清明節(jié)的文化意義 清明從節(jié)氣變?yōu)楣?jié)日是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jié)日 ———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的 。 清明節(jié)文化內(nèi)涵是前兩個節(jié)日文化的累積 。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構(gòu)成了清明節(jié)的民俗內(nèi)容 。 因此 ,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概括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中國的 “復活節(jié) ”, 清明節(jié)是中國的 “感恩節(jié) ”。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種文化群體性的文化符號 , 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 對家庭和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 。從 2008年起 , 清明節(jié)全國放假一天 , 其意義在于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忘記丟失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tǒng) , 有利于清明節(jié)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 , 有利于啟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 。同時 , 這也是對生命 、人和家庭的珍重 , 表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新的視野 。 讓我們認真過好清明節(jié) , 熱情地謳歌春天 , 擁抱自然 ; 感恩自然 , 感恩父母 , 感恩先烈 , 為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而不懈努力奮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