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媽說 我們這代人從小就聽過一個故事:有個懶漢脖子上套著大餅,因為懶得把吃不到的那一面餅轉(zhuǎn)到前面來,硬是把自己活活餓死了。隔了十幾年,這種事竟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了! 這個小伙叫楊鎖,父母從小疼愛他,從來不讓他干農(nóng)活、重活。他被父母慣得早早輟學,一心靠年紀大了的父母供養(yǎng)。 楊鎖的父母離世后,一事無成的他不愿意去打工,靠村民和親戚的救濟,連村民送來的大米生肉都懶得做。直到23歲的一個冬夜,他被人發(fā)現(xiàn)餓死在家中。 看到這件事,很多人都說,楊鎖的父母把孩子慣壞了,最后反而害了他,不能溺愛孩子,而要從小讓他吃苦。 龍媽想說,父母確實不能溺愛孩子,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所謂的吃苦教育。 你以為的吃苦教育,可能是虐待 提到“吃苦教育”,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不能讓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太豐富。 不僅不給孩子穿名牌衣服, 不允許孩子用電子產(chǎn)品、高檔文具, 就連飲食也要給孩子縮減,盡量粗茶淡飯…… 還有些家長堅信,餓其體膚,勞其心志,要讓孩子成才,必須磨煉他的意志,剝奪他作為孩子享受快樂的時光。 最典型的莫過于樂嘉為了鍛煉女兒,帶4歲的孩子4天徒步70公里,穿越沙漠的案例。 平均每天接近20公里的路途對一個幼童來說,已經(jīng)遠超極限了。長時間暴曬、行走的疲憊,讓她痛苦不堪,身上還發(fā)了濕疹和水泡。 面對女兒一遍遍央求“爸爸我太累了”,樂嘉并沒有理會,逼著孩子走完了全程。去年,他又把孩子送去少林寺學武了。 樂嘉“苦其心志”的嚴苛教育引起了爭議,有不少人質(zhì)疑這種做法,有網(wǎng)友評論:他覺得這是磨煉,對孩子來說卻是虐待。 還有兒科專家認為,年紀太小的孩子骨骼沒長好,過早進行長途跋涉、過勞訓練,會影響身體發(fā)育。 該不該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龍媽認為,過度溺愛孩子,確實會讓孩子變得依賴心很強,甚至無理取鬧,不懂得分享、尊重他人。 但龍媽不建議家長盲目模仿樂嘉這樣的“吃苦教育”,如果弄不好,反而弄巧成拙,傷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需要的不是吃苦 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饑腸轆轆、身心俱疲的苦頭,而是學習成長必備的技能,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聰明的父母,知道如何在生活的瑣事中,教會他們該學的道理,并讓他們身體力行地實踐。 1.與其強制磨煉孩子心志,不如教給他責任感。 同樣看似是“吃苦教育”,國外有位父親的做法就引起了滿堂彩。他因為讓兒子雨天跑步上學,而引起熱議。 乍看像是體罰孩子,了解之后才知道,原來他的兒子在學校欺負同學,老爸認為,你有精力欺負別人,那就該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這樣你才知道,精力要用在該用的地方,不能欺負比你弱小的人。 于是某個雨天早上,他懲罰兒子跑步上學。他也沒有對孩子不管不問,而是開著車在后面跟著,保護孩子的安全。這樣的做法,引起了網(wǎng)友的點贊,大家都說,這才是稱職的父親。 2.與其刻意追求苦難,不如教會孩子生存技能。 很多父母只想著制造困難,讓孩子受挫,卻沒想到解決方法。真正有價值的是讓孩子學會生存技能,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他們能成人的根本之道。 在這一方面,霍思燕的做法值得借鑒。有一次她帶著兒子嗯哼喝咖啡,為了鍛煉孩子,她鼓勵孩子為自己買一杯咖啡,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和人溝通,并學會用錢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結(jié)果嗯哼卻帶回一塊餅干?;羲佳鄦枺哼@餅干是哪來的?嗯哼支支吾吾,不愿承認這塊餅干是不勞而獲的。于是霍思燕馬上說,你想吃餅干,咱們要拿錢去買,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說完又讓孩子去付錢。 霍思燕的教育方法讓很多人點贊。孩子在成長中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父母的并不用替他們把全部的問題都解決了,卻可以教會他們生存技能,讓他們獨當一面,長大成人。 3.與其給孩子找挫敗感,不如教他從失敗中站起來。 一些家長支持“吃苦教育”,也是希望孩子能學會受挫,提高抗壓能力。與其給孩子“沒事找事”,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不如在他跌倒的時候,教他站起來,愈挫愈勇。 這一點上,賈靜雯就做得很好。有次咘咘和別的小朋友比賽輸了,好勝心強的咘咘嘴上不說,卻抱著媽媽哇哇大哭?;蛟S有的父母會馬上批評孩子:還不是你沒做好,哭什么哭! 賈靜雯除了細聲安慰孩子,更是趁機幫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最后鼓勵她:你這次力氣不夠大,我們多練習,以后就有機會獲勝啦!三兩句話,就把咘咘哄高興了,馬上信心滿滿起來。 成年人已經(jīng)知道人生的不易,何必讓孩子放棄自己的童年,過早體驗不屬于這個年紀的東西?與其刻意給孩子找苦吃,不如教會他們必需的生存技能,在生活的瑣事中培養(yǎng)他們獨立的人格,讓他們順利長大成人,獨自面對社會。這是在用行動告訴孩子: 余生還很長,不著急,我有足夠的信心陪你長大。 說說看: 你如何看待“吃苦教育”? |
|
來自: binghe1800 > 《瑞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