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zhàn)中后期大規(guī)模裝備的坦克分別是虎式重型坦克,黑豹(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虎II)重型坦克,這些型號不僅僅比德國之前的坦克型號要重,而且比盟軍蘇軍,其中虎王差不多達到了70噸,這些坦克是如何走上了“重量級”之路呢?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的研發(fā)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1月的大型坦克研制計劃,但是這一時期的方案,也就是“突破坦克”一號和二號計劃和后來的虎式坦克有著天壤之別,原因是德軍在實戰(zhàn)中遇到了裝甲防護力較強的坦克,比如法國B1重型坦克、英國瑪?shù)贍栠_II型坦克、蘇聯(lián)的T-34和KV-1坦克,只有使用88毫米高炮平射才能保證擊毀這些敵軍坦克。于是德軍從Flak36型88毫米高炮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KwK 36型88毫米坦克炮。 KwK 36型88毫米坦克炮很難安裝在“突破坦克”一號和二號計劃的坦克上,也沒法安裝在VK 30.01 (H)和VK36.01 (H)試驗車上。德軍高層經(jīng)過計算,發(fā)布了新坦克的設計要求,88毫米坦克主炮,重量上升到45噸。 45噸坦克的類比對象顯然就是蘇聯(lián)的KV-1,可KV-1的主炮是76.2毫米口徑,采用了傾斜裝甲設計,厚度是70-90毫米,且底盤故障率較高,這反映出坦克其實是超重的。 不過德國的虎式坦克不但主炮口徑更大,整體設計思想是四號坦克的放大型,裝甲依然堅持了垂直裝甲設計,也許德國人相信:沿用這一傳統(tǒng)設計加上裝甲表面硬化,足以匹敵傾斜裝甲的防護力,而且裝甲厚度更高,車身正面100毫米,主炮防盾120毫米,側(cè)后60-80毫米。 載彈量方面,虎式坦克依然和之前研制的四號坦克相仿,高達92發(fā),炮彈的尺寸增加,數(shù)量不減。 綜上所述,更大的主炮,厚重的裝甲,加上沿襲之前的炮彈數(shù)量,造成了虎式坦克的重量大增,高達54噸,E型更是增加到57噸,比預想的45噸要重不少。 更何況,從競標的亨舍爾和波爾舍(保時捷)的方案來看,德軍選用的亨舍爾已經(jīng)是較好的方案,波爾舍的方案超重更多,達到了60噸,動力是新穎但不成熟的電動技術(shù)。 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國在二戰(zhàn)中用來替換三號四號中型坦克的型號,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德國高層對虎式的重量從設計要求的45噸漲到54-57噸并不滿意,所以如果能用研制一種30噸級別的新式中型坦克,使用和虎式類似規(guī)格的發(fā)動機,主炮和裝甲稍差,也許能獲得一種優(yōu)秀的主力坦克。 黑豹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T-34坦克。從最終競標的VK30.02(DB)(戴勒姆-奔馳公司)和VK30.02(MAN) (MAN公司)來看,VK30.02(DB)和T-34相仿,它的尺寸是6*3.2*3.7米(T-34是6.68*3*2.45米)。重量34噸,只是比T-34略重,可以說基本重量符合設計要求,且并不超重。 不過,德國高層并沒有選擇VK30.02(DB),原因的說法很多,列舉如下: 外形太像T-34,敵我識別會有問題,德國高層中甚至有人說,戴勒姆-奔馳公司簡直是用德國鉛筆在圖紙上把T-34重新畫了一遍。 采用的發(fā)動機一說是柴油發(fā)動機,而不是德國大量裝備的汽油發(fā)動機——德國的柴油要優(yōu)先供給海軍的U艇,一說是邁巴赫HL210,而MAN的方案直接用HL230,性能更好,且減輕后勤壓力。 德國軍方希望主炮威力多多益善,VK30.02(DB)一說是安裝KwK 42 L/70式75毫米炮遇到了一些問題,一說是它最多只能使用60倍口徑的75毫米主炮。關于60倍口徑的75毫米炮,除了少數(shù)中文的網(wǎng)文和中國軍事愛好者給雜志的投稿之外,筆者沒有查到關于這種倍徑坦克炮或者反坦克炮的任何資料,基本可以認定是誤傳。所以筆者傾向于第一種說法。 如果不采用KwK 42 L/70,那么在成熟型號中,最多只能使用四號坦克后期型號安裝的48倍口徑的75炮,德軍高層顯然不會認可新式中型坦克依然使用舊型號的主炮。 而黑豹坦克最終采用的設計是,使用7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主炮,正面裝甲是55度的80毫米裝甲板,長寬高是6.87*3.27*2.99米,接近虎式坦克。在此之中,載彈量功不可沒:車內(nèi)存儲79發(fā)炮彈,自然需要較大的空間。重量也就達到了45噸。 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黑豹坦克的重量倒是和虎式最初的方案要求一樣。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蘇軍第一次與黑豹坦克交戰(zhàn)的時候,根據(jù)其主炮威力和外形尺寸,稱之為德國T-5型重型坦克。但是獲得了德方的詳細情報之后,只好糾正為中型坦克。 虎王坦克 簡單來說,虎王在戰(zhàn)術(shù)和編制方面,是虎式坦克的替代型號,但是在設計方面,其實是黑豹坦克的放大型號。 主炮升級為尺寸更長的71倍口徑88毫米炮,裝甲雖然采用了傾斜裝甲設計,但是厚度依然增加,最厚處達到了180毫米,側(cè)后是有傾斜角度的80毫米裝甲。 尺寸更大,7.38*3.755*3.09米。 載彈量方面,根據(jù)炮塔的不同,是80/86發(fā),比虎式坦克只是略有減少而已。 在火力和防護力方面都比虎式坦克強,設計實質(zhì)是黑豹坦克的放大,自然重量一路上漲至69噸。 從虎式、黑豹和虎王坦克的具體設計過程來看,德國高層追求更強的火力和防護力是坦克比較重的主導原因,也許深層次的原因是,德軍希望通過裝備質(zhì)量超過對手的精良武器以質(zhì)量戰(zhàn)勝數(shù)量。 在設計細節(jié)方面,德國忽略了超重帶來的缺點,比如: 機動性差,也許在戰(zhàn)略防御作戰(zhàn)中,坦克并不需要大范圍的頻繁機動,但是超重可能意味著難以通過更多的地形。 維修性差,超重使得故障率上升,發(fā)生故障或者戰(zhàn)損后難以拖曳。 歷史沒有如果 筆者竊以為,二戰(zhàn)德國中后期的坦克是可以避免超重的境地的。 如果應用二戰(zhàn)時代的科技和設計理念,主炮方面,德國從虎式到虎王,從四號到黑豹坦克,僅通過提高口徑身管比例來提高威力,如果改用提高主炮口徑的方法,是否能避免設計大尺寸的車體? 載彈量方面是否可以大幅降低,比如T-34改用85毫米炮之后,載彈量降為60發(fā),斯大林-2更激進,直接降為28發(fā)——當然這有設計時突然從85毫米炮改成122毫米炮的因素。 有人可能要說,德國在二戰(zhàn)后期的時候,制空權(quán)喪失,后期補給車輛經(jīng)常遭到對手的作戰(zhàn)飛機,遠程火炮乃至游擊隊的襲擊,減少載彈量是否不妥?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虎王坦克自從在奧格萊德村遭到伏擊,3輛虎王都是炮塔側(cè)面被擊穿,引起炮彈殉爆,此后禁止在炮塔內(nèi)存放炮彈,備彈減為68發(fā)。(已和德方資料Tiger Im Kampf核對,屬實)不也照樣正常作戰(zhàn)嗎? 如果按照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不久的主戰(zhàn)坦克設計理念,即便不考慮裝甲技術(shù)的進步,通過改變設計理念,比如: 發(fā)動機改為橫置,且與傳動全部布置在坦克車體后方,這樣可以省去傳動桿占用的空間。 比如取消炮塔吊籃。 減少載油量,長途機動時掛副油箱,也是能夠降低車體重量和尺寸,同時保持火力和機動性。 顯然,二戰(zhàn)德軍高層更希望面面俱到,甚至冒著維修難度增加,易戰(zhàn)損的危險,為了行駛平穩(wěn)和射擊精度采用特有的雙排交錯負重輪設計。這也從側(cè)面說明,德國在坦克技術(shù)和設計理念方面,雖然是有一些獨到之處,但沒有達到劃時代的優(yōu)勢。 |
|
來自: 昵稱12310011 > 《武器二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