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解索 第68、69條 臺兒莊區(qū)中醫(yī)院 張可 第68條 原文: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解索: 本條講發(fā)汗后陰陽兩虛的證治。 陽虛感受風寒后,醫(yī)者單純用辛溫發(fā)汗法,汗出后,陰陽俱虛,陽虛失于溫煦則惡寒更重,即“反惡寒者”。方用芍藥甘草附子湯陰陽雙補。方中芍藥補營陰,附子補陽氣,甘草補氣、調(diào)和諸藥。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應用指征:惡寒。 本條可以和第29條、第30條互參,對于陽虛感受風寒者,誤用發(fā)汗則陰陽兩傷,第29條是先用甘草干姜湯補陽氣,再用芍藥甘草湯補營陰,而本條是陰陽同時補。在沒有誤治前可以考慮桂枝加附子湯或者小建中湯加附子。 本方可用于陰陽虧虛所致的痹證、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腹痛、腓腸肌痙攣等,均為陰虛失養(yǎng)、陽虛失溫。 第69條 原文: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解索: 本條講陽氣大虛而煩躁的證治。 正虛感受風寒,應該用扶正解表法,反而純用辛溫發(fā)汗法,或者用攻下法,病證不除,陽氣大虛。陽氣虛衰,心神無主,故“煩躁”,陽虛生寒飲,寒飲停聚陽不得通,可見心悸不安。方以四逆湯回陽救逆,加人參補元氣、生津液,加茯苓利水安神。 茯苓四逆湯的應用指征:煩躁。 茯苓在本方的作用有三:一是寧心安神以治煩躁;二是有水飲者可治水飲;三是即使沒有水飲,亦可借茯苓淡滲利水之力,以助參附通陽回陽之功。 本方證說明陽虛寒飲可引起煩躁,可用于癲狂等精神疾病。 茯苓四逆湯證應與真武湯證、苓桂術(shù)甘湯證合參,均是陽虛水飲證,但是陽虛的程度有輕有重,水飲的程度和部位也有差異。
|
|
來自: 逸農(nóng)農(nó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