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醫(yī)院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不宜多用攻藥瀉藥。小兒亦是純陽之體,小兒熱病傳變迅速,易動風驚厥、傷津耗液、穢濁阻滯。當此之時,應及時驅邪扶正,快速截斷疾病進展之機,清解熱毒藥中的“三黃”,便是不可缺少。筆者去年在本報發(fā)表了《大黃在兒科中的應用》一文,今再寫黃連在兒科中的應用與同道分享。 黃連是中藥“三黃”之一?!叭S”一詞,源于東漢時期醫(yī)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瀉心湯”一方。該方由大黃、黃芩、黃連三藥組成,故名“三黃”。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或同屬植物的根莖,是臨床最常用的清熱類藥物之一。黃連性味苦寒,入心、肝、膽、脾、胃、大腸諸經,具有較強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黃連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曰:“黃連,味苦無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珍珠囊》曰:“黃連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jié)駸幔?;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fā),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庇捎谠谥嗅t(yī)兒科中用黃連的祛風濕、止中部見血兩個功能較少,故在這里只討論其他功效在兒科中的應用。 瀉心火 心脾積熱鵝口瘡:癥狀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滿布白屑狀物,周圍紅暈明顯,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叫擾啼哭,口干或渴,或伴發(fā)熱,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滑。治法清泄心脾積熱。方藥清熱瀉脾散(黃連、梔子、黃芩、石膏、生地、茯苓、燈心草等)。方中黃連、梔子清心經火邪。 心火上炎口瘡:癥狀為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心煩??薏话?、口干欲飲、小便短赤、舌紅尖赤、苔薄黃、脈細數。治法為清心泄熱。方藥為瀉心導赤湯(生地、木通、黃連、甘草、燈心草)。方中黃連瀉心火、生地涼心血。 舌舔瘡:系兒童容易罹患的一種常見病,多在秋冬季節(jié)發(fā)病。臨床表現為口唇及唇周圍出現邊界明顯之紅斑,伴有丘疹及鱗屑。病程長者口唇可出現皸裂或糜爛狀態(tài),皮損面積逐漸擴大,自覺有灼熱及癢感。病程較長,多的在1~2個月以上。治法:黃連適量研成細粉,用麻油調成稀糊狀,棉簽蘸涂患處,一天數次。黃連苦燥,寒可清解熱毒,燥可收濕斂瘡。麻油性涼而潤,可以潤膚,防止患處干燥開裂不適而誘使病兒舌舔。 清中焦?jié)駸?/p> 胃熱嘔吐:癥狀為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口渴喜飲,身熱煩躁,夜臥不寧,唇干面赤,大便氣穢或秘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法清熱和胃。方藥加味溫膽湯(陳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麥冬、蘆根)。方中黃連就是清熱瀉火。 濕熱泄瀉:癥狀為大便水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糞色深而黃而臭,或少許黏液,腹痛時作,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fā)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治法清熱利濕。方藥為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炙甘草、黃芩、黃連)。方中黃芩、黃連清胃腸內蘊之濕熱。泄瀉之變證傷陰證,用連梅湯(云連、烏梅、麥冬、 生地、阿膠)。 濕熱疫毒驚風:癥狀為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神志昏迷,或煩躁譫語,抽搐頻繁,驚厥不已經,腹痛拒按,嘔吐不止,大便黏膩或挾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治法清熱化濕,解毒息風。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黃連瀉中焦之火。 蛔厥證:方藥用烏梅丸(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炮附子、蜀椒、 桂枝、 人參、黃柏)。方中的黃連、黃柏清胃腸內蘊之濕熱、并苦下蛔蟲。 治瘡癰 濕熱火毒之臍癰:癥狀以臍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全身惡寒發(fā)熱,納呆口苦,舌苔薄黃,脈滑數。治法為清火解毒、祛濕。方藥為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黃連、黃柏、梔子、生地、赤芍、茯苓、澤瀉、蚤休、魚腥草、甘草)。方中黃連、黃柏、梔子清三焦之熱。頸癰之肝胃火毒挾痰上工的治法為清熱解毒、化痰消腫。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黃連、生石膏、梔子、玄參、板藍根、僵蠶、牛蒡子、生大黃、車前子、生甘草、方中黃連、黃芩、梔子清肝膽之熱。 臟腑蘊熱、火毒結聚之顏面部疔瘡:疔腫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濃頭出現;伴有發(fā)熱口渴,便秘尿赤,苔黃膩,脈實數等癥狀。治法瀉火解毒,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黃芩、梔子、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大青葉、生甘草)。方中黃連為君藥,以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 治赤眼暴發(fā) 小兒“紅眼病”或暴發(fā)性火眼,醫(yī)學上稱為急性結膜炎,中醫(yī)學稱為天行赤眼。它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主要特點是結膜發(fā)紅。外治法可用黃連眼液(眼科學):黃連10克,硼砂3克,氯化鈉0.5克,加蒸餾水140毫升,煮15分鐘,冷卻過濾,凈得100毫升,再經高壓滅菌,即可使用,每日數滴。 黃連在中醫(yī)眼科中也是常用到的一味藥,在中醫(yī)眼科內治法之清熱法中瀉火解毒法,常用的方劑就是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吳文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