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詞牌名,又名"太清引"“臘前梅”等。雙調(diào)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以辛棄疾《太常引·仙機(jī)似欲織纖羅》為正體。代表詞作有納蘭性德《太常引·自題小照》等。 中文名 太常引 別名 太清引、臘前梅等 流行年代 宋代 正體韻格 平韻格 字?jǐn)?shù) 四十九字、五十字 詞牌沿革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漢景帝改為太常。職掌宗廟禮儀及選試博士,為九卿之一。歷代沿置,為司祭祀禮樂之官,清末廢。[1]引:古代樂曲體裁之一。 據(jù)《填詞名解》載:“《太常引》,漢周澤為太常,堅持齋戒,其妻窺內(nèi)問之,澤大怒,以為干擾其齋戒,收送監(jiān)獄。故有居世不諧,為太常妻’之諺。后人取其事以名詞?;蛟?太常,導(dǎo)引之曲也?!薄短驼糇V》注“仙呂宮”。一名《太清引》。韓淲詞有“小春時候臘前梅”句,名《臘前梅》。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韻、仄韻多種格式。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體,《欽定詞譜》僅錄兩體,以辛棄疾詞為正體。[2][3]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diào)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以辛棄疾《太常引·仙機(jī)似欲織纖羅》為代表。此詞祇此二體,所異者前段第二句或五字或六字耳,俱有宋元人詞可校。 此詞前段第二句五字,別首前段第二、三句,“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飛”字平聲,“把”字仄聲。許有壬詞后段第三句“雙檜插天青”,“雙”字平聲。辛詞別首第五句“人道是清光更多”,“人”字平聲,張野詞“趁秋滿天香桂枝”,“秋”字平聲。譜內(nèi)可平可仄據(jù)此,馀參高詞。 變體:雙調(diào)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以高觀國《太常引·玉肌輕襯碧霞衣》為代表。此詞前段第二句六字,如韓淲詞之“還知道、為誰開”,《梅苑》詞之“梅梢上、又春歸”,沈端節(jié)詞之“都知解、送人行”,韓玉詞之“幾曾放、夢魂閑”,陳孚詞之“記生母、在今朝”,俱與此詞同,但平仄小異耳,譜內(nèi)參之,馀與辛詞無異。[4][5]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太常引·仙機(jī)似欲織纖羅》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 仙機(jī)似欲織纖羅。仿佛度金梭。無奈玉纖何。卻彈作、清商恨多。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仄平。 珠簾影里,如花半面,絕勝隔簾歌。世路苦風(fēng)波。且痛飲、公無渡河。 變體 格律對照例詞:《太常引·玉肌輕襯碧霞衣》 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玉肌輕襯碧霞衣。似爭駕、翠鸞飛。羞問武陵溪。笑女伴、東風(fēng)醉時。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不飄紅雨,不貪青子,冷澹卻相宜。春晚涌金池。問一片、將愁寄誰。[6][5]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范詞作 【宋】辛棄疾《太常引·賦十四弦》 【宋】高觀國《太常引·玉肌輕襯碧霞衣》 【清】納蘭性德《太常引·自題小照》 【清】納蘭性德《太常引·晚來風(fēng)起撼花鈴》 參考資料 [1] 王松齡主編. 實(shí)用中國歷史知識辭典[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10.第51頁 [2] 林克勝著. 詞譜律析 上[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3.04.第165頁 [3] 《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