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在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節(jié)日,它們是民俗,是文化,是古韻流風(fēng),是人文情懷。清明節(ji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
以時下之影響力而言,在數(shù)十個節(jié)日中,若盤點十大節(jié)日,或許有元旦、春節(jié)、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重陽、冬至;若盤點五大節(jié)日,不外乎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若盤點三大節(jié)日,一定是春節(jié)、清明、中秋。
當(dāng)然,你可以不同意這樣的排列,那沒嘛關(guān)系,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那個名單。不過,清明既是一個節(jié)氣,又是一個節(jié)日,在咱們中國人的生活中乃至精神世界里,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是詩的國度,歷代詩詞中不乏對清明的描寫和感悟,可謂詩意裝點清明,清明又寓詩情。今天就讓我們揀選一些經(jīng)典之作,以饗各位詩友和酒友。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清明,這大概是絕大多數(shù)人能想到的第一首詩。是的,杜樊川這首七絕,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全詩無一冷僻字,無一生澀典故,讀來瑯瑯上口,意思通曉順暢、如同白話,雖鄙野俚人亦可懂。全詩營造了一種凄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見出含蓄淡雅的韻味,仿佛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
這里有兩個概念要澄清,“欲斷魂”與清明節(jié)掃墓之事并無關(guān)聯(lián),“杏花村”也不是今天山西那個杏花村。《千家詩》云:“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斷魂是踏青游人遇雨而情致受到影響,所以想找個落腳的地方喝幾盅歇息避雨,也散散心頭之愁緒。杏花村在今南京郊外,后世以杏花村為酒稱,其實恰恰源于杜牧這首詩。
(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嚴(yán)格意義上講,這首詩寫的是寒食節(jié),不過因為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相距甚近(寒食通常在清明前一兩天),所以習(xí)慣上把二者放在一起,也是歷來通行的做法。韓翃的這首詩極其凝煉地描摹出寒食節(jié)皇城里的春色景致和富貴氣象,前兩句簡潔明快,白描出柳絮飄飛、柳枝曼舞的春日風(fēng)光,后兩句靈動傳神,精巧刻畫了貴族階層的恩寵和特權(quán)。
后人有一種解讀,說此詩有諷喻之義,蓋寒食節(jié)天下禁火,獨皇家貴胄可以例外,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同感,鬼叔以為這可能過度解讀了。從留存的一些史料看,這首詩在當(dāng)時大受皇帝及朝臣們喜歡,唐德宗因為賞識這首詩,還特意賜予韓翃“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可見在那個時代并不忌諱這樣的不平等,而韓翃的高明處在于,不著議論形跡,或有譏刺之意,閱者自去體會。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陸游在寫下這首七律時已年過六旬,壯志未衰卻也一生難酬,歲月的流逝和對朝廷的失望,使得少壯之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與裘馬輕狂,換來如今的惆悵感傷與愁懷無奈。但是全詩卻無頹唐之態(tài),盡顯一個洞明了世事的花甲老人,壯懷激烈中平添了一些平靜和隱忍,然而我們依然能從這看似閑適的語句中,讀出詩人澎湃的情懷。
淅淅瀝瀝的春雨,若隱若現(xiàn)的賣花聲,那種凄清如水的景致,與其說躍然紙上,不如說直入我們的心扉。這正是大家手筆,用最簡潔曉白的語句,便能把景與情自然交融而不著痕跡。讀詩切莫匆忙,細(xì)細(xì)品味是關(guān)鍵,諸君且看那“一夜”二字,正點出詩人徹夜不眠,憂思系于家國的情懷,與頸聯(lián)之作書品茶、尾聯(lián)之迫切歸家的悠然形成鮮明對比??梢婇e閑筆墨,卻藏不住胸中難抑之波濤。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是南宋時期江南詩派的重要詩人,不屑功名,布衣終身,喜歡闖蕩江湖,致力詩畫創(chuàng)作。他的詩樸素自然,清新雅淡,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又如“鴉落野田長趁晚,雁沉煙渚最宜秋”,遣詞精妙卻又毫無斧鑿之痕,讀來仿佛一幅完美的畫卷在你的眼前緩緩打開,有層次感,又意趣深遠(yuǎn)。
這首寫清明的七律,我以為是歷來寫到祭奠親人最好的一首。首聯(lián)直入掃墓之場景,語言看似曉白如話,實則恰是好詩的章法。紙灰比喻為白蝴蝶,何其精絕,蓋蝴蝶繞墳,乃先人泉下有知矣;杜鵑滴血之哀,狐貍眠冢之忠,對于生者的悲痛與思念,還有什么較這樣的比擬更好表達(dá)的呢!及至晚歸看到孩子們無憂無慮地玩耍,想到人生不過如此,不如有酒當(dāng)醉,到了陰間可就一滴也喝不到了啊!
(宋)吳文英《風(fēng)入松·聽風(fēng)聽雨過清明》 
聽風(fēng)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jǐn)y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dāng)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凄風(fēng)苦雨,聞聲動容,清明孤寂,葬花題銘。這哪里是覺翁,分明是那個我見猶憐的林妹妹。我瞪大了眼睛仔細(xì)看,沒錯,是傻老爺們吳文英。他所見,和她分手的地方,如今一片綠蔭;他所思,搖擺的一縷柳絲,仍系掛著一份柔情。料峭春寒,他獨自以酒為伴,本想醉夢中與她重逢,不料又被啼鶯喚醒,唉!
西園的亭臺和小徑,日日都打掃干凈,他還是習(xí)慣于到這里來看新晴的風(fēng)景,新晴,又怎見得不是心情呢!蜂兒也留戀著秋千,因為那繩上面還有她纖纖素手握過的芳馨。這位癡心情種真是一往情深啊,滿腹的惆悵傷感,總盼著她的倩影再次出現(xiàn),可是她在哪兒呢,惟見幽寂的石階上,一夜間青苔已經(jīng)叢生......
(南唐)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fēng)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馮延巳的政治才干雖然很平庸,卻不失于一個優(yōu)秀詞人的稱譽。他的詞作多寫男女相思和閑情逸致,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對北宋初期詞家有較大的影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道:“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fēng)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fēng)氣”,劉融齋在《藝概》中也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
這首詞就是典型的馮氏風(fēng)格。全詞于春景用墨頗多,至末兩句方收于寫情,情寓于景中,正是用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的春景,反襯出人的孤寂和憂傷。六曲闌干,人的心緒又何止六曲;鈿箏驚燕,連成雙的燕兒也不耐凄清。游絲、落絮、紅杏、清明雨,點點滴滴都是空虛怨抑,絲絲縷縷都是傷感愁緒。
(宋)王禹偁《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正是春深之時,卻無花可供觀賞;節(jié)日正是舉杯之期,卻無酒可供暢飲。這該是怎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寺的僧人,一切都顯得蕭條孤獨而興味索然。短短十四字,把一種冷清寥落的心境寫到了極致。昨天寒食節(jié)已過,從鄰家討來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jié)的大清早,天尚未明,就在窗前點上燈,還是坐下來讀讀書吧。
不得不承認(rèn),王禹偁的這首詩,可謂佳作中的佳作。清明詩,有寫得熱鬧紛紜的,有寫得凄苦婉轉(zhuǎn)的,有把春景呈現(xiàn)如畫的,有把心境描摹出神的。王黃州的《清明》,卻把“孤獨”二字寫到了骨頭里,又像華佗刮骨療毒般一點點挑了出來。別人遣懷是釋放情感,王氏遣懷是心移旁騖,只是不知道,那書那燈可否明白!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春未老,風(fēng)細(xì)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任徙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密州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蔽鯇幘拍昴捍?,蘇軾登超然臺,眺望城里城外春色煙雨,鄉(xiāng)思萌動,遂作此詞。
東坡于詩詞文賦書畫上皆為大家,此詞正是他膾炙人口的眾多佳制之其中一首。全詞短小玲瓏,卻氣韻疏曠,便只是上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寥寥數(shù)語,意境已躍然而出。寒食后喝點酒,未料卻觸動鄉(xiāng)思,無奈空自嗟呀。聊以自慰,且點上新火烹煮新采的明前茶嘗嘗吧。而末了“詩酒趁年華”可謂警句,警人警己。有人說這體現(xiàn)了蘇軾“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超然人生態(tài)度,信然!
附記: 真正的品鑒,要有一定程度的代入感,體悟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所以寫下這些文字,的確是頗為耗費心力的,在電腦上敲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鬼叔的腦袋突然就一片空白了。立起身,慢慢地踱到陽臺,暮春的北京本已暖熱,臨到寒食清明,一場春雨卻又料峭起來。夜色幽沉迷離,墻上的掛鐘嘀嗒作響,更添凄清如許。驀地有幾個句子撞進(jìn)腦核,于是不慚鄙陋也墜在這里,絕不敢造次以上先賢們之佳制,惟表后輩景仰與傳承之夙心。題曰《寒食》:
今朝買酒待清明,何事敲心動客情。 雨過深春花滿地,寒侵靜夜漏孤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