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毛筆字帖,主要練硬筆字。雖然兩者書寫特點有很大不同,但我認為要練好硬筆書法,還是得從傳統(tǒng)毛筆書法中找尋靈感、領悟方法。讀帖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也不須綴述,我只是想簡單分享一下自己讀帖的心得體會,請各位書友批評指正。 我的理解,毛筆書法所謂的“拙”與“意”,不太適合硬筆字,因此,我讀的帖一般都是偏愛于正而妍的。比如二王、張芝、鐘瑤、王伯遠、趙孟頫、文徵明、鮮于樞、唐寅、啟功等。以前寫毛筆時臨過一段時間,后來改寫鋼筆字,只看不臨,重在過眼走心。有時碰到十分驚艷精彩的,也會情不自禁的用手比劃比劃。 書法名家的功夫全在他們的作品之上,而學帖者因水平、喜好的不同,所求取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我個人讀帖,章法墨法是忽略不計的,重點看筆法和結字,以及字里行間上下呼應的“勢”。所謂水平的不同,新同志看字臨帖重點畫肥瘦、結構布局、空間占位,是視覺的復制;而老同志讀帖,重心領神會,搞清來龍去脈,是精神的相通。我是介乎兩者之間,不求尋根溯源,只求概略達意。 讀帖究竟是用心讀還是用手寫,基本取決于書法水平。初學者當然要多看多寫,否則就是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大量實踐的動手摩仿是非常必要的。而水平較高的書法人,只看不寫,實力允許呀。“十八缸水”的故事很勵志,是筆冢墨池的翻版,如果既深讀又多寫,無論新手老手,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古人練字成癡,有的睡夢中在被窩里練,久而久之把被子都捅破了。這就說明,古人練字也不是必須一本正經的筆墨紙硯侍候,是可以憑著記憶、想法來隔空揣摩習練的。對具備一定書法基礎的人來說,讀帖更重要的是在心領神會,搞明白一個道理,弄清楚一個疑問,有時真的可能比照臨不誤個十遍八遍,要效果好得多。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